《桃花源记》对话描写的省略技法

作者:湖北省汉川市官备塘中学 邓文辉  时间:2006/1/26 22:42: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05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短短320字,记叙了一个渔人的奇特经历,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外仙境,其语言之简练,记叙描写之畅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也是极尽简省之能事,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笔法,惜墨如金,虽有许多空白,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对话描写的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法:
  1. 有问而无答
  例句1:“问所从来。具答之。”
  这是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问他从哪而来。渔人回答了什么,作者予以了省略。为何省略?因为文章的第1、2段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如果将渔人回答的话写出来,就显得重复累赘,故以“具答之”三字一笔带过。
  例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这是村人对渔人的询问。渔人作何回答?作者没有交代,只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但作者却写出了村人听到渔人回答后的心理活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推断渔人向村里人详细介绍了秦后朝代更替的历史。由“皆叹惋”,可以想象得出渔人所描写的外部世界如何黑暗,与桃花源中的世界反差如何强烈。
  2. 有答而无问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显然,这也是渔人与村中人问答式对话中的一个截面。村中人介绍他们是何时、为何到这个桃花源来的,显然是在回答渔人提出的疑问。那么渔人向村中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村里人的回答推断出来:“谁领你们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为何到这里来?都有哪些人一起进来了?”因为渔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问题,故此省略。
  3. 无问无答
  例句:“见太守,说如此”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不顾村中人的嘱咐,径直找太守报告他的发现。渔人和太守之间,应该有一段对话。但作者却将这一段对话省略掉,形成空白。但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段空白填白起来。例如:渔人禀报太守:“大人,草民今天有一奇特发现,特来向您禀报。”太守问:“有何发现?快快说来。”渔人答:“我今天早晨捕鱼,发现一片桃花林……”如果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累赘多了。作者只以“见太守,说如此”六字,就将太守和渔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交代出来,显示语言裁剪的深厚功力。
  《桃花源记》中对话的省略启示我们:叙事作文中,要善于留下适度的空白,这样不但可使文章简洁明快,还为读者留下更多的读解空间。我们在阅读叙事作品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捕足作者有意留下来的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这样的阅读,会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饱满、深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