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的修辞美
作者:揭阳学院附属中学 孙丽 时间:2006/2/6 7:4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07
比喻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作家都是善用比喻的能手,“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出于事”(《文心雕龙·比兴》)。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极力铺陈宫殿的宏伟壮丽,极力描写宫女的尽态极妍,极力渲染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比喻手段。例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写宫内横跨三川的长桥和直达南山之顶的复道。以龙喻桥,是因为桥与传说中的龙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这样比喻,易使人们把现实中的桥,桥下的水和龙联系起来,唤起丰富的联想;以虹喻复道,不仅在显其高峻,而且在状其华丽,虹分五彩,绚丽夺目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这三个比喻句,形式上没有变化,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这三句话的翻译应该是:像明星那样晶莹闪烁的,是宫女们打开的梳妆镜;像绿云那样纷纷披拂的,是宫女们早晨梳理的长发;像雷霆突然滚滚而过的,是秦始皇的车驾。
刘勰曾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成骛,则无所取焉。”(《文心雕龙·比兴》)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使用的比喻,新奇、贴切,毫不矫揉造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夸张 它或是有意夸大,或是故意缩小,“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河不容,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杜牧《阿房宫赋》里十分熟练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这里不仅写出了六国破灭的迅速和秦一统天下的声威,而且突出了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伟庞大。建筑材料之多用“蜀山兀”加以夸张;其占地广用“覆压三百余里”加以强调;其巍峨的形状用“隔离天日”加以强调。“辞虽已甚,其义无害”,经作者这样一夸张,阿房宫的高大雄伟便赫然矗立在人们面前了。再如: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夸张,即通过极力往小处写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加以夸张。在这句话里,作者为了揭露秦始皇的穷奢极侈,极写他以贵为贱、以重为轻、以大为小,有力地控诉了秦始皇“取之尽锱钟,用之如泥沙”的罪恶。
有时,比喻、夸张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因为比喻需要借助夸张使事物突出鲜明,夸张需要借助比喻使事物形象具体。例如: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五步十步,言距离之短,状楼阁之密,这是夸张;廊腰檐牙,言装饰之美,喻结构之巧,这是比喻;蜂房水涡,借喻宫殿的曲折有致;几千万落,言宫室之多。比喻和夸张相得益彰。
对比 所谓对比,即将相反的两件事物彼此相比,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所说的两面交相映衬。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运用得自然而富有特色。例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多于”,“使”字贯串到底,把矛头直指秦始皇。这个对比的运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运用眼前的通俗常见的事物来对比,如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和言语,越是普遍的事物就越具代表性;二、运用多种事物,突出一个特点,使所说的事物分外鲜明。如这里所举事物都是抓住“多”这个特点来对比的。“多”本是抽象的,但这样一对比,“多”就有了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含义:不仅突出了宫室的华丽、秦始皇的奢侈,而且作者的爱憎、褒贬也十分鲜明,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此外,对偶、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句式整齐,音调铿锵,而且文气奔放流畅,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