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宝玉的肖像描写

作者:江苏洪泽中学 贾海金  时间:2006/2/9 12:42: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653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出场时的描写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历来被当作肖像描写的经典片段,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有学生提出质疑,他觉得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有瑕疵:
  第一,首句“面若中秋之月”应该是形容脸型,“色如春晓之花”应该是形容脸色,那么“面如桃瓣”一句又是写什么呢?如果是脸色与第二句重复,如果写脸型与第一句重复。
  第二,“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四句中,鬓、眉、目都是部分,而“面”是整体,何以不按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呢?
  听之觉得有理,大师也会忽略细节嘛!我表扬了这个学生。然而课后细思之,像曹雪芹这样,“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严谨、勤奋的大家,怎么会在主人公的描写上留下如此粗糙的一笔吗?于是我又反复研读这段话,仔细揣摩人物的气质形象。发现曹公的这段描写还是经得起推敲的:
  第一,“色如春晓之花”不应该是描写脸色,因为“春晓之花”不是具体那一种花,可能是红可能是黄可能是白,那又如何形容的脸色呢?所以我觉得开头两句既不是写脸型也不是写脸色,或者不单是写脸型和脸色,而是写一个人刚出现时给人的第一印象,一种整体感觉,当然这种印象或感觉主要来自面部特征。“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就是形容一种面目俊朗眉清目秀的总体感觉,这既符合贾宝玉的形象也符合人物刚出场这样的情境。
  第二,理解了第一点,第二点就好理解了。开头两句写人物总体印象(主要是面部),下面四句显然应该是分写各个部分的特征。那我们就不能把这里的“面”理解成整个面部,它应该和鬓、眉、目一样是脸上的某个具体部位。在古汉语中,“脸”原来是专指眼睛下面部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面颊”。后来“脸”和“面”的义项融合了,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面”就是指“面颊”,这也是女子掸粉施脂的部位,所以“面”才会像桃花一般红粉鲜艳。 (可知“面如桃瓣”一句是写脸色的。)而贾宝玉本来就有几分女子特质,在这一课的下文中就有写贾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因此亦符合人物特征。
  不是因为大师,就不容质疑。描写是否妥帖,要从人物出发,从情境出发。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