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10字。
光源氏与贾宝玉形象比较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 李玉兰
【提 要】:《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东方文坛上两部现实主义杰作,塑造了光源氏与贾宝玉这样两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出身、追求、结局等方面极为相似。但表面的相似,并不等同于本质的相同和思想内涵的一致。从二者所表现出来的借以体现“善”的“泛爱”问题上,就可以明确看出这一点。本文正是围绕二者的相似与相异展开议论的。
【关键词】:《源氏物语》 《红楼梦》 光源氏 贾宝玉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同为东方文坛上两部现实主义杰作,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了世人的喜爱,可谓“饮誉世界文坛的东方文学的双璧”。[1] 《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卓有成就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女作家紫式部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含蓄、凝练的笔触,描写了源氏家族荣华、失意、隆盛、式微的历史,纵跨70年的时空。《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作者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飞跃100多年红尘。这两部宏篇巨著,诞生于两个不同国度,相距数百年,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这两部“各有妙文,各有美景”[2]的艺术佳作,一定能感觉到它们确实是“一衣带水的双璧联珠”,[3]共同放射出“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4]的灼灼光彩,尤其作品中对男主人公光源氏与贾宝玉的刻画,更体现出了“东方异彩 双璧联珠”[5]的特点。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是作者着墨最多、情感倾注最深的中心人物,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竟像一对“孪生兄弟”有着极大的重合之处:不仅都经历了混世、厌世、出世的过程,而且在出身、追求、结局等方面也存在着相似之处。
首先,出身相似。《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分别以日本藤原道长执政下平安王朝时期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执政时期为时代背景,此时,两国封建统治都达到了顶峰,贵族阶级掌握政权,声势煊赫。光源氏与贾宝玉正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同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整日过着“温柔富贵,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被亲人视为掌上明珠,倍受宠爱。而且,都是自幼英俊聪明、能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举止风流潇洒,姿态优美动人,多情善感,典雅温柔。可谓是集众美于一身之人。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取得了如此共识,无非是为二人在生活中充满浓脂墨粉、花娇月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其次,光源氏与贾宝玉都属世间少有的多情种,共同的追求便是对女性的迷恋。当时及更早的社会,好色、荒淫是贵族们追求享受的一个重要方面,混迹闺阁、追慕女子是封建贵公子共同具有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光源氏与贾宝玉身上都有明显体现:对周围女子,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便一个也不放过,去尽所有的“心意”。但贾宝玉对女性的倾慕与光源氏对女性的追求和占有,是有本质差别的。
宝玉所追求的是一种“情”,他重情胜于欲。他对“大观园”中诸位女子都有情,但这种情绝非占有,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在姊妹中过一辈子。他爱黛玉、喜宝钗、亲晴雯、近金钏,读《南华经》、作《芙蓉诔》,都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也正因为这个“情”字,使他对封建道德的叛逆和对新生活的追求表现得更为真切。尤其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更鲜明地显示出了这个“情”字在反叛传统道德中的力量和作用。而且,宝玉的“情”是专心一意的,他至始至终爱的人都是黛玉,即使与宝钗成亲之后,黛玉虽然已死,但这份痴心仍无丝毫动摇。
而光源氏追求的却是“欲”,他重欲轻情。虽然他确实对与自己有关的女子都给予了或多或少的关怀与照顾,但这些关怀与照顾无论如何都无法掩饰其用情不专、朝三暮四、逢场作戏、玩弄女性的魔鬼心态;虽然他在情场上经常因自己所做之事而忏悔,但这种忏悔只不过是他将自己的欲望合理化的一种手段。
再次,光源氏与贾宝玉都以遁入空门为归宿点。紫式部和曹雪芹分别以“金玉其外”难掩“败絮其内”和自家兴衰,预见到封建贵族社会制度的兴衰,并将这种预见形象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再通过男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将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光源氏在失去自己最为宠爱的紫姬后,精神变得一蹶不振,并更深切的感到“世间一切都可厌”使得他原本贪恋女性的癖性也消失了,最终只好隐居佛堂,悄逝而终。同样,贾宝玉也是在黛玉病逝后,真正厌弃凡世的,因为对贾宝玉而言,黛玉不仅仅是恋人,更重要的是知己,黛玉一死,他“连个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了”,这就等于是毁灭了他生活中最后一线光明,割断了他与家庭的联结纽带;再加上贾府由盛而衰的变化,“大观园”中众女子的悲剧结局,这些连在一起,使宝玉感到荣枯无定,世事无常,最终脱离了尘世,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