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导读
拓宽思路 对比鉴赏
一 .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先是李嫂(以下称李)打碎花瓶,马上吴太太(以下称吴)严厉责赔,然后杨长雄(以下称杨)出面说情,于是发生了吴与杨第一次冲突。剧本为什么不从李打碎花瓶写起?为什么不写吴与杨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吴与杨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矛盾。李打碎花瓶后,发生的矛盾冲突应是在吴与李之间,如果从此写起,则有喧宾夺主之嫌。
打碎花瓶之后,李与吴发生矛盾,杨是如何介入,需要不少交代,这样写,情节显得繁杂,不符合独幕剧特别要求矛盾冲突紧凑集中的特点。
剧本之所以从吴与杨的第二次冲突写起,是因为第二次冲突是第一次冲突的延续、激化,读者由此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第一次冲突的情节,这就避免了情节和观众(读者)感觉上的重复。
戏剧一开始就是吴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语气泼辣尖酸刻薄,一下子就展示了人物的性格,也预示了一场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展示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使戏剧一开始就有吸引人的力量。
由此可见,作者是精心安排取舍矛盾冲突的。
二 .李是当事人,为什么没有一句台词?而成众和警察也是次要人物,他们都有台词,为什么?
李虽是当事人,但不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而那些舞台说明的语句,如“可怜神情”“低头无语”等,已表现出了她的性格,本分、老实、懦弱,所以不再需要台词来表现她的性格,作者真是惜墨如金。
成众虽对吴不满,但他不愿卷入矛盾冲突之中,不想惹是非,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衬托了杨爱打抱不平的正直品格。
警察毫无公正之心,唯吴是从,更衬托了杨的侠义、正直。
成众和警察的台词,还起到丰富剧情的作用。
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物、剧情的安排颇见匠心。
三 .佣人打破主人的花瓶,吴按原价索赔,要求并不过分,说出的话也很有几分道理;杨劝吴原谅李,说的话是入情入理的,双方都有理。为什么不把吴写成无理取闹,杨是义正严辞?
吴与杨双方都有理,才会构成矛盾冲突;而且,双方越有理,矛盾冲突就越激烈,戏剧效果就越突出。
双方都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持不下,才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了三块钱国币,双方唇枪舌战,作者不是要表现他们理的冲突,而是要表现人物性格的冲突。在争理的过程中,双方越说得有理,就越能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吴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以势欺人、刻薄无情,个性鲜明;杨则以守为攻,善于应变,长于说理,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形象突出。
表现了作者善于把握剧情和善于塑造人物的艺术才能。
四 .为剧情设计其他的结局,并与作品的结局对比,体会作者安排的结局的妙处。
设计的其他结局方式,比如:
①吴从警察手中得到当铺少奶奶给的三块钱,杨说:“真丢人……这真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吴羞愧得无地自容。
②吴得到了三块钱,结果无意中自己打碎了另一只花瓶,杨说“活该!”
③警察交完三块钱,转身踩到烂地板,一个趑趄,打碎了花瓶,吴一个劲头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以上结局,剧情都被拦腰砍断,矛盾冲突没有发展到高潮,情节不生动,人物的性格也没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戏剧的讽刺效果也被削弱了;而且,人物性格的发展也不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
可见,作者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作者:吴良高 江西崇仁一中 邮编 344200
电话1387942929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