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雪离我们远还是近

作者:福州高级中学 金宁静  时间:2006/2/17 15:02: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42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曾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被收入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最近又被选为人教版的新教材第一册,成为必读篇目。
  《哦,香雪》是一个关于少女梦的简单故事。铁凝笔下的香雪无疑带有作家理想化的色彩。香雪有着“洁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那样“纯净无瑕、明净秀丽、不掺杂质”,望着她,你的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她是台儿沟惟一考上初中的人。当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时,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她们看的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而香雪一眼看到的却是“皮书包”——那种在小城市随处可见的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凤娇她们对火车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烧水在哪儿?”“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而香雪有时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同样向往外面的世界,显然,香雪和凤娇识见不同,关注点不同。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而且,香雪的心灵深处还烙着一个因为贫穷而不光彩的的痛,同桌的那只可以自动合上的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比出了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小木盒的笨拙、陈旧,从此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于是,一个深秋的夜晚,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香雪提着鸡蛋做买卖,在车厢里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她果断地跃上了火车跟着走,用她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下了它。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就是这个“铅笔盒”情结。它使得香雪不同寻常,为了这个“铅笔盒”,香雪不由自主,她明明知道“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按道理她应该像凤娇她们,用鸡蛋去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或者换回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甚至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花色繁多的沙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但她还是毅然拿了40个鸡蛋去换取了那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因为那个铅笔盒对她来说是太重要了,它是一个文明的象征,“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一连串甜蜜的念头支持着她的勇气,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那个普通的铅笔盒和她的付出之间是多么不相等,她突然迸发出热情,一举打破生活中的常态,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对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和对生活理想的执著追求,是香雪最值得称道的美德。
  相信今天的台儿沟已经不再闭塞,香雪的好奇和热情也不再停留在那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上。二十多年后,教材的编写者把《哦,香雪》选入语文读本,又把它选入新教材,他们希望学生读出什么,香雪离我们远还是近,火车停留的一分钟对香雪和她的姐妹们意味着新鲜、渴望,当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香雪她们那样的机遇意识,香雪她们的那种期盼追求。文本阅读,就是要我们读出作家的思考,读出时代的碰撞,读出清新的诗意,让思想跨越时间,跨越地域,去寻找生活中、人性中相通的一面,让青春冲动和生命激情,引发我们对远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远保持那份对文明和进步的执着追求。铁凝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过:《哦,香雪》“对我很宝贵,因为她体现了一种精神, 她是纯情的、干净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悲伤、惆怅等情绪后如果有《哦,香雪》 这样的作品做底色,是很好的。”香雪生活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香雪的热情和追求却永远离我们很近很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