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满仓老师的诗词对联看下吉中学的风云变幻
作者:王三卫 时间:2006/2/21 18:53: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65
余曾多次与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满仓老师交流学习,畅谈人生,展望未来。一日,偶读王老师作品小集,禁不住被其中的一首绝句所打动。其诗云:“三尺讲台度岁月,人生无悔感慨多。愿得耳朵聋一个,捧起明星千万颗。”短短二十八十字,便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激情难遏。激动之余,我便将其作品集索要到手,拜读两日两夜,我欣喜地发现他的作品与下吉中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直就是下吉中学风雨历程的“活化石”。读着读着,我的心头萌生出一个念头,把他的作品和下中的风雨历程联系起来写一篇文章,不是很好吗?今年春节前夕,在三年级办公室帮忙写对子,我终于茅塞顿开,找到了行文的思路。繁忙的工作之余,拙笔成文,言不尽意,希望关心下中前途的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山河破碎风飘絮,零丁洋里叹零丁。
1998下中处于低谷。那时校园荒草丛生,空旷凄凉,满目疮痍。白乐天老泪纵横,寇莱公潸然泪下,张仁愿扼腕长叹!偌大一个高中,只有一栋二层教工楼,教室破破烂烂,学生不足300人,教职员工也只有50多人。学生出校不说在下中就读,老师出校不说自己在下中任教。风雨如晦日,长路漫漫时,真有一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凄凉之感。王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下中的。请看他1999年12月8日的作品。
相见欢二首(并序)
余在吝店高中执教二载,与同志关系甚好,唯与领导意常违逆,遭贬回乡中任教,经乡党刘光辉君介绍,至三贤故里下吉中学,住东南角窑楼上东角第三室,适逢雪飞之日,满目枯树残枝,风肆血舞之象,意甚孤苦。调寄《相见欢》二首:一曰“遣怀”,一曰“抒愤”。
(其一)遣怀
景贤书院小楼,人孤愁,难耐北风阵阵吹寒流!人独立,思欲去,梦难留,脉脉乌云满天入眼眸。
(其二)抒愤
残叶别离枯枝,风迫激,争意寒流滚滚浸人衣!昨日事,常相忆,难废离!唯有漫天风雪白如一。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笔下的“景”就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北风阵阵,寒流滚滚,乌云满天,残叶别离”这一组凄凉的景象,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忧伤和痛恨愤慨之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悲”,不仅仅是一种“悲伤”,它更多的是一种“悲壮”,悲中有壮,悲中含刚。“争意”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不屈不挠、永不妥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滚滚寒流”算得了什么,“乌云满天”又算得了什么!坎坷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常十之八九,说什么呢?算了吧,还是让那漫天的飞雪把它们覆盖住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这才是词人在文字背后传达给我们的真实用意。我个人认为王老师的这些内心感触就是当时在下中任教的所有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愚公移山贵在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源于精诚所至
1999年,李校长调到了下中。面对这样的残破景象,他没有低落,也没有退缩。因为他相信这句话:“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于是他带领全体教师,凭着“拔剑直指向问天”的气概,忍辱负重,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经过了三年的风雨历程之后,于2002年获得了区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赢得了学区人民的认可。
冰心老人说过:“人们只惊慕花儿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透着奋斗的泪泉。”下中在含垢忍辱、奋发进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又有几人知晓,几人理解!君不见——招生之难,难于上青天;学校质量提不高,下中人人难心安!曾几何时,李校长带领教师去招生,就碰到了这样一件令人心酸、令人尴尬的事。当时,那户人家有七八个人正在玩麻将,方战生老师对打麻将的人介绍说:“这是我们下中刚调来的李校长,来咱们这儿招学生。”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带着厌倦的语调说:“下吉中学?下吉中学还招什么学生!”接着这些人继续玩起了麻将,没有人理睬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这是何等的尴尬和辛酸啊!然而,景贤人并未退缩,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学区人民,招来了一批学生。虽然招来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但景贤人没有丝毫埋怨,而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更重要的是下中老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人敬佩,他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不分你我,一起往前走,硬是同呼吸共命运把部分有潜力的学生送进了大学,为学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面对这一喜人变化,王老师喜悦难耐,提笔疾书,抒发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景贤人的一腔喜悦之情。请看2002年11月28日写成的七绝《下中奋起歌》:
(序言)下吉中学自1999年至2002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开拓创新,走出低谷,获得了广大学区人民的认可,得到了区教育局的表彰和称赞。2002年11月28日区教育局决定在我校举行首届高中篮球运动会,作为我校教师,我积极为运动会撰写解说词,其间得七绝一首,命之曰《下中奋起歌》。
教坛风雨唤新声,渭北升起一颗星。
与时俱进同开拓,景贤人歌动地情!
下吉中学经过短短三年的奋斗,便得到了学区人民的认可,这一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回首往事,谁能不感慨万千,为之动容!是啊,“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么何城不克,何事不成呢?这首诗蕴含着在“困难面前,挥洒热汗,不怕苦,不怕累,执着前进,奋力开拓”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学校初步崛起的无比喜悦之情。
在接下来的2003高考中,下吉中学考上57个大学生,这标志着下吉中学已由“第四世界”跻身于“第三世界”(瑞泉中学、杜桥中学为第一世界;固市中学、吝店中学为第二世界;下吉中学为第三世界)。此时此刻,王老师用自己的笔写出了所有景贤人的内心感慨。请看他2004年1月8日为学校开学所作的对联:
集众贤之所长,赢得教坛春早;
采芳草兮自香,引来雏燕志高!
这一年下中考得确实不错,形象得到了很大提高。让我们来看对联内容。上联:“集众贤之所长,迎得教坛春早”,“众贤”指下中的所有老师。下吉中学的前身乃是清代所建的“景贤书院”。所以,王老师在这儿就自然联想到“三贤”,并进而由古及今,使得上联的内涵一下子变得厚重起来,有了极为深远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其实,景贤人就是这样,肩挑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青春播洒在这一片热土之上,使得这块神奇的教育园地春光明媚,气象万千。下联:“采芳草兮自香,引来雏燕志高”。这里的“采芳草兮自香”有两种解释:一是比喻李校长他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所作出的可人成绩,招聘来了许多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作为下中的老师,为下中教师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二是比喻下中的一线教师(语文方面的王满仓老师;数学方面的肖世福老师;外语方面的党爱云老师; 物理方面的晁存友老师;化学方面的杨焕侠老师;生物方面的王小明老师;历史方面的郑逊老师等等)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湛的教育艺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线教师和一大批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老师,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慕名而来,放心地在这里就读。
三、大地回春锦绣山河除旧貌,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2004年是下中再次腾飞的一年,高考上线人数达106人,比上年翻了一番,还要多出2人。一本上线率和二本上线率,仅次于瑞泉中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电视台也前来采访。《教育报》、《渭南日报》等报刊都刊出了《突破三位数,渭北耀明珠》的文章,学区人民也纷纷送来了锦旗和牌匾,送来了声声锣鼓,送来了欢歌笑语。这一年,下吉中学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由“第三世界”跻身于“第二世界”,与固市中学和吝店中学在渭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吉中学的再次崛起是学区人民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愿望和渴盼。父老乡亲高兴,男女老少高兴,教师学生高兴,人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真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此情此景,王老师作为一线教师,作为自己所带班取得二本上线率超过50%、为学校做出巨大贡献的班主任,其骄傲自豪之情自然可以想见。请看他的一副对联:
看飘飘飞雪,满天飞舞,眼前尽现壮观景,心中暗生万缕情;
听阵阵锣鼓,八方传扬,耳畔萦绕美好音,脚底常随七彩云!
——(横批)越来越好
这副对联是王老师给自己家2005年春节所作的一副春联。读之,我们分明能感到他那按捺不住的内心喜悦和幸福。是啊!这一年,父母安康快乐,家庭和睦美满,事业蒸蒸日上,儿子聪明乖巧,他怎能不万分喜悦呢?其实,这喜悦之情也是景贤人骄傲自豪之情的真实写照和学区人民的心里感受。人们在心里感念:腾飞的下中!崛起的下中!我们大家每个人都爱戴的下中!养育大家哺育大家的下中!噢!我们禁不住要对您说:“下中,你好!我们为你兴奋,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为你的精彩而欢呼,我们为你的兴旺而骄傲!”
文章评论
共有 4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里面有我写的文章,希望您能看看,指点指点!还有我画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