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2篇)
作者:不详 时间:2006/3/11 16:48: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15
[原文]
2004年5月7日,一张来自四川成都的汇款单,打破了一个家庭的平静——整整30万元,汇给我那已去世多年的外婆。家中的长辈无论怎么回忆,“黄海滨”这个名字都唤不起丝毫的记忆。按照汇款单上的联系方法,我们打电话找到了他——黄海滨。舅舅告诉他外婆已经去世,他当时就在电话那头失声痛哭。无论舅舅怎么问他是谁,话筒里传来的只有哭声。后来再打过去,已无人接听。
第二天下午,家里人决定把汇款单原样寄回去,他出现了。在外婆遗像前跪拜之后,他说:“我叫海滨。”见我们没有反应,他又困惑地问:“难道奶奶没向你们说起过我?”
“奶奶?”我们更加如坠云雾。“是的。7年前,我认识了奶奶,她挽救了我的一生。”只见他皱着眉,眼光四处搜寻。“当年,有一个女孩一直跟在奶奶身边,她应该知道我的。”
屋里20多双眼睛都看着我。“我?”我摸了摸脑门,什么也想不起来。
“你看!”这个叫海滨的人走上前来,拨开额前的头发,露出了一条伤疤,“还记得吗?”
——是的!记得:7年前,在一家超市,一个少年被3名保安按倒在地,他的头因为碰到柜台,血顺着额角流下,手中还紧握着一块蛋糕,口中直喊:“我不是小偷,我不是……”
当时,外婆走过去,拉开保安说:“这是我孙子,我选了蛋糕,让他在这里等我们的。”见我外婆大袋小袋提了一堆,保安半信半疑地松开少年,走了。
在超市门口,外婆先用清水洗干净少年的伤口,然后用创可贴将伤口盖住,对少年说:“孩子,我不知道你有什么难处,但如果一不小心做错了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不管怎样,别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自尊啊!”
那一刻,少年的眼中充满了震惊和感动。他告诉外婆,因为母亲再嫁,后父对他百般刁难,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外婆立即掏尽了口袋中所有的钱,交到少年手中。当时,少年跪在外婆面前,发誓说,总有一天他会十倍、百倍、千倍地还给外婆这笔钱。他请求外婆留下姓名和地址,外婆叫他有什么困难就来找她。没想到,少年拿着外婆的小纸片,一转身就跑了。这一别,从此再没有了他的消息。
“其实外婆也不知道她给了你多少钱,她只希望你过得好,并没有指望你还钱啊!”
“是285块钱。我用这些钱到了四川,从小工做起……今天,我是回来报恩的。奶奶不在了,钱可以给你们。”
“不,我们不会拿的。”母亲说,“如果我们拿了这笔钱,就违背了当初我母亲的意愿了。她只是要帮你,而不是投资。”接着,母亲又说:“如果你愿意,去帮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第二天,海滨回成都去了。
5月12日,本地电视台连续播出了福利院感谢一位不留名的男士捐助给孤寡老人30万巨款的报道。家里人看着电视,都笑了。我们知道那位男士是谁。
(摘自《女报》2004年第12期 容 容/文 有改动)
[赏析]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爱心颂歌。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我”的外婆帮助一个穷苦的少年及其7年后从成都回来报恩的故事。写作上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就故事本身而言,外婆助人在前,汇款报恩在后。但是,作者没有按照这个顺序写,却选择一张30万元的巨额汇款单作为切入点。从不明来历的汇款单,写到寻找认识汇款人,再写到汇款的原因(从而带出外婆帮助黄海滨的事),最后交代汇款的去向。悬念迭起,层层推进,曲折紧凑,引人入胜。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有7年之久,而作者只写了两头。中间的7年,即黄海滨拿到外婆给他的285元,到了四川,记着外婆的话,艰苦创业,怎样从一个食不裹腹的穷小子变成了“大款”。这中间的故事一定内容丰富,生动而具有传奇色彩,也许可以写成一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吧。作者却用“从小工做起”五个字及六个小圆点代替了。这样的概况和跳跃,这样的忍痛割爱和大砍大削,固然是突出中心的需要,更是智慧和气魄的体现。
此外,值得一说的是结尾:“家里人看着电视,都笑了。我们知道那位男士是谁。”俏皮灵动,活泼可爱。在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文章开头我们着急,不知道“黄海滨”是谁;文章结尾电视台和广大观众不知道捐款者是什么人,而我们却知道,洋溢着美趣,表达了快乐而自豪的情感,赞颂了黄海滨知恩必报奉献爱心的品质。
想一想:
1、 外婆从3个保安手里救出黄海滨,这是包庇小偷吗?请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黄海滨来给外婆报恩,母亲为什么说去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报恩?
《雨声》赏析
江苏 邓德明
写声音比较难,既无色又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一般不能用形象描绘。现在来看一看赵丽宏的《雨声》用了什么样的办法?——哦,有比喻:它们落在树叶上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远处鼓掌”;有拟人:“这没有规律的声音仿佛是在不停地对我絮语:哎,你龟缩在屋顶下干什么?……”有拟声:淅淅沥沥、唧唧喳喳、咝咝、噼噼啪啪、沙沙、嘀嗒、笃笃、噗噗,等等。真实奇妙啊!这些手法的应用,无一不是得益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夜雨打在各种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作者把雨声写得如此绚丽多彩,惟妙惟肖。细致的亲身感受和用词的准确精当,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如:“这清脆的‘嘀嗒’声扩展到我床边的桌子上,变成浊重的‘笃笃’声,又扩展到我的蚊帐顶上,变成沉闷的‘噗噗’声……”你看:“清脆”、“浊重”、“沉闷”和那三个拟声词搭配出来的效果仿佛让人如临其境呀!读这样精美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
结构的严谨有序也值得学习。第①段:“雨声,彻夜在我的耳边响着……”总领全文;中间六个自然段都以“它们”开头,按照从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分别描写各种不同的雨声;最后一段,写“我”的感受,自然揭示文旨:“让我也成为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蕴涵隽永,给人美好的回味。
原文:
雨声 赵丽宏
雨声,彻野在我的耳边响着……
它们是从天上伸下来的无数手指,抚弄着黑暗的大地。在淅淅沥沥、唧唧喳喳的声响中,我默默地倾听它们和大地的接触。
它们轻轻拍打着我的茅屋的屋顶,这声音是轻柔的:茅草吸吮着雨水,还没等雨珠在屋顶上拍打出清脆的声音,柔软的草已经把它们吸干,只在夜色中留下细微的咝咝声,犹如低声的叹息……
它们落在窗外的树叶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远处鼓掌,掌声一阵接一阵。这不是热情的掌声,而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似乎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不停地继续着。在这寂寞的寒夜,有什么值得如此鼓掌呢?
它们落在河里,发出清脆的沙沙声。这是水和水的接吻,晶莹而清澈,天和地的激情在这千丝万缕的交接中弥漫扩散……
它们也敲打着我的门窗。这没有规律的声音仿佛是在不停地对我絮语:哎,你龟缩在屋顶下干什么?到雨里来吧,我们会洗净你身心的疲惫。你出来吧
突然,它们走进了我的屋子。起先是在地上,“嘀嗒”一声,又“嘀嗒”一声,像交响乐中的小号。是我屋顶漏雨了,雨水浸湿了屋顶的茅草,渗进了屋子。很快,这清脆的“嘀嗒”声扩展到我床边的桌子上,变成浊重的“笃笃”声,又扩展到我的蚊帐顶上,变成沉闷的“噗噗”声……接下来,就该扩展到我的被褥和身体脸面了。
我不想阻止它们的造访,也无法阻止它们的进入。由它们去吧,让这屋子里的声音和屋外天地间的千万种声音融为一体,让我也变成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
(摘自《时文选粹》)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