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诗歌鉴赏复习的方略

作者:耒阳一中 谢碧泉  时间:2006/3/25 22:29: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5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以往考查的内容,古代诗歌鉴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题的:一是从表达技巧方面设题,二是从语言特色方面设题,三是从形象意境方面设题,四是从思想感情方面来设题。
    基于对大纲的认真分析与揣摩,了解了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考什么和怎么考之后,我认为诗歌鉴赏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首先,从理论上就有关知识进行指导:
  ﹙一﹚表达技巧
  1、 从表达方式看,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描写与抒情在古诗中用得比较多,议论在诗中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就抒情方式来看,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后者间接抒情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景或借物抒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另一种是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屈原涉江,柳咏雨霖霖中都有情景交融的典范描写
  2、从写作手法来看。有烘托的运用,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敲月下门,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主要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的内心感情。有虚实的运用,虚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还有动静结合的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典故的运用等等。
  2、 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二﹚语言特色
  1、 清新。其特点是用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反璞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
  4、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是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歌。
  5、 含蓄。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言在此意在彼而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6、 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三﹚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四﹚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或直或曲地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或感情。把握主题思想往往要结合作者、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去分析诗词、句子、内容等,切记孤立分析,主观臆断。另外,若能从宏观上弄清各类不同诗的主要特点,对于把握主题思想很有帮助。如欣赏咏物言志诗,往往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予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边塞诗往往都高扬爱国主义的大主题。而怀古咏史诗往往是借古讽今,曲折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
  其次,在整体复习有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后,着重介绍几种解题技巧:
  ﹙一﹚品味关键字眼
  古人非常重视锤炼语言,唐代卢延让就有“今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经历,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传诵至今。品味语言,重点要品味所用典故、修辞手法和关键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偏是字眼。
  (二)捕捉隐含信息
  诗贵含蓄,尽可能避免直白,除用典外,有些诗句还有暗含之意,弦外之音,解题时,要细心揣摩。如杜牧的“烟笼寒水月胧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忧唱后庭花”,写商女实是曲笔,诗人真正讽刺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达官贵人们。
  (三)整体把握意境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读一首诗,就应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把对作品景的欣赏与情的领悟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整体上看,塑造的是一个寂寞地开在“驿外断桥边”,无意争春,即使被碾作尘,也依然“香如故”的梅花形象,其实,这也不正是诗人的自况吗?
  (四)结合诗题,把握主旨。
  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唐诗人朱近余《近试上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向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理解此诗若能抓住诗题,诗意便迎刃而解。朱庆余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征询张籍的意见。
  (五)不可忽略注释
  考查点常常设计在较难理解和容易搞错的地方,而对这些地方,试题有时会加以注释,因此借助注释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进而能准确作答。
  最后,在前面理论指导和技巧介绍的基础上的,再进行鉴赏性阅读习惯训练。鉴赏性阅读,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简单归纳起来便是四个步骤:注意语感;展开想象;深入体验;力求感牾。
  另外,还应遴选一些古诗,从表现技巧与主题思想方面作简略的鉴赏,印发给学生感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