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诗歌鉴赏题常见误区归纳

作者:四川双流中学 陈剑泉  时间:2006/1/25 20:48: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1
  
  从03年起,我参与了四川省高考语文评卷三次,后两年都评了诗歌鉴赏题,对学生回答此题常见的问题有所搜集,现以学生对05年的诗歌鉴赏题的回答为例对这些问题作一个归纳,但愿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有所帮助。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四川省使用的全国卷1)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部颁标准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分)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6分)
  四川评卷场补充的执行细则:
  (1)小题
  1、答案的前两句为得分点,每句1分
  2、概括性的表述酌情给1分  如:诗歌运用比喻(或衬托、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等)的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小题
  1、“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答到其中一个即可。
  2、要点完备,但缺乏具体的赏析内容,在总分中扣1——2分。
  按照部颁标准答案和补充的评卷执行细则,学生作答诗歌鉴赏题出现的误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漏掉信息
  一是对诗歌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如数表述出来。如有的考生对第(1)小题这样回答:“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一句直接描写池塘的水面平,二句通过写水面如“明镜”表现出其平静。”此题的要求是回答“怎样”,而“怎样”中包括“照檐楹”,却被答题者漏掉了,一般要被扣掉1分。
  二是回答问题概括化,不能作具体分析。如有的考生对第(2)小题回答成“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在这个答案中由于没有分别对“动”和“静”进行具体分析,没有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动”和“静”,按评卷要求,只能得2分。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2)小题回答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杨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答题者仅凭主观想象给本诗附会了诗人“不愿涉入官场”“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等信息,而对题干的要求却没有作答。
  二是无中生有,如有一考生对第(2)小题进行了这样的发挥:“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尔也能见几只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一阵微风过处,池塘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着一排涌向池边,回击在池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浪。”竟然想像出“几只小鱼”来,却把题目要求置之不顾,又怎能获得高分呢?
  三、答非所问
  这类考生常常不会分析题目的要求,找不出题目的关键词,回答问题时就随便诌一些内容,凭运气撞上一些算一些。如第(2)小题,已明确规定了从“动”和“静”的角度进行赏析,却偏偏有考生这样回答:“池上,杨柳飘扬,其上残留的水滴飞落在荷叶上发出“滴哒”的声响,可谓诗中有画,诗中有音——自然和谐之音,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此答对“动”和“静”不着一笔,焉能得分?同样,对第(1)小题中的“怎样”二字抓不住,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四、要点不全
  考生在答题时常常层次不清,把各种信息胡乱答在一起,这样的后果有两点,一是容易把必备的要点漏掉,二是给评卷者造成了麻烦,常会影响得分。如第(2)小题,仅从题目要求上看就可分为三个答题要点:诗歌如何写“静”、诗歌如何写“动”、“动”“静”如何结合。答题的层次既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答题时最好用序号把几点标示出来。下面一则答案中就因缺少“动”与“静”的关系而被扣掉3分。
  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荷花、叶所在池中的动态。
  五、术语欠缺
  很多考生答题时因没有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在答题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这也是被扣分的原因之一。因此诗歌鉴赏的一些术语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反衬、对比、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意象、意境等必须让学生掌握,学生也要通过训练把这些术语用于诗歌鉴赏。
  此外有的考生答题时语言也十分罗嗦,还有的考生欠缺诗歌常识,把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来指代此诗中的四句诗,用“上阕、下阕”指代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以上只是从答题技巧上指出的一些问题,要真正做好诗歌鉴赏题还必须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及表达技巧上勤下功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