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学生与文化传统”

作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6/3/28 21:52: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8
  现在谈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如今的校园“先锋派”和“激进派”是实质上处于上风的。他们从不谈什么“主义”,爆炸发型、窟窿服饰、斜眼看人、晃荡站姿、满嘴国骂,这些便是他们“不朽”的宣言。我的欣赏水平似乎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看不懂时下热门的“酷毙”造型,几次驳斥“先锋派”和“激进派”的形态设计,都遭遇“老古董”的回敬。但我以为中学生还是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在有些事上“古董”一下,或许是文化与文明的表现。
  有人说:衣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金量有多高,但不能说衣着和人的性格没有关系。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淳朴,所以衣着历来以“端庄雅致”、“内修相宜”为要。目前,韩潮席卷了全中国,韩剧、韩星、韩服、韩食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让我们来看看校园先锋们的造型吧:窟窿多,口袋多,挂件多,头发乱糟糟,夹克往上吊,裤子水桶腰,边脚掉碎毛,鞋底几寸高……据说韩星大多有过整容的经历,学生整容毕竟不现实,但许多学生不能“大整”便“小整”,假眉毛掩盖稀疏的眉睫,奇形怪状的耳坠把小脸蛋拉大……中国人已经没有了中国像,还哪里是中国人?!虽说要“与时俱进”,但也不能把民族的外在特征给谋杀了吧。金发碧眼是欧洲人的民族特征,如果说哪一天我们的学生羡慕人家的碧眼了,是不是也想办法将眼睛搞成蓝色的呢?果真如此,那岂不成了我族“异类”了吗?
  当前校园是“革故鼎新”得可以了,“以学生为主体”本来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发展规律的意思。在一些学生的脑海中“一轮”,便成为“学生是上帝,老师是奴仆”的意思了。时下,见师长不打招呼是家常便饭,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老师竟然以有学生喊一声“老师好”为荣。至于恶言相向、动手打人的事件也经常见诸报端。如果说以上是校园“新新人类”的显性行为,那么像课堂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等不尊重老师劳动的现象,便是所谓“激进文化”的隐性表现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所有这些都与“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相抵牾,将高尚的师生关系弄乱了。我们不提倡古代压迫学生创造力的尊师方式,但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还是颇有道理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连尊师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学道济世”呢?其实,尊师并不是为了给老师撑面子,而是关乎学生精神发育、人格成长的大事。
  最令人头疼的是过去泼妇骂街的语言已经成了一些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有的学生不带脏字不开口。中国乃文明之邦,讲究进退有度,用语有节。“阁下”、“尊驾”、“请问”、“借一步说话”、“不知可否”等等这些文明用语已经流传千年,是体现文明之邦的“文明”重要方面。可惜的是,如今哪个学生说出这样的语言,不但不会赢得同学的赞美,反而成了“虚伪”的代名词。如果有一天这些词汇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只能在字典中查询得到,让“泼妇式语言”演了主角语言,不知道我们这些“古董”还能否受得了这样的语言污染。呜呼!文明之邦不文明,实乃国人之不幸!至于颠三倒四的网络语言,更是令人伤神,它们已经结结实实地渗透到我们中学生生活中去了。不规则语言、赶潮流的音译语言严重冲击着国语教学的领地,不知道这些语言会不会成为戕杀国语的刽子手,但愿这只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
  必须承认,文化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东西。怎样对待文化传统,如何做到既有传统文化的气质,又有现代文化的精神,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绕过这一点,便无从谈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我们主张回顾文化传统、正视现代文明,在“故纸堆”中寻找民族特征的东西,在现代文明中发掘有助于民族发展与腾飞的金点子。中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潮流”与“主流”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新兴潮流的背景与民族特性,我们的中学教育任重道远!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大悲 于05-12 14:48发表评论: 第1楼
  • 人是思想的人,人是道德的人,骨子里有仁义道德的人,任你有多不羁的行为,我也敬作爱你。
    我们的国家如再大家都踢皮球,把教育大任教给可怜的老师,只知道把压力推给学校,不肯大家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