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传统在阅读中的锁钥作用
正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传统的内容,这个意义可以把它叫做隐含义或文化附加义,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经常提到的“词语的深层含义”。而“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我国从古至今的典范作品所必遵循的原则。对文化传统的把握左右着阅读理解,在阅读中,不能不重视文化传统在阅读中的锁钥作用。
一、对词句的理解把握
(1)、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讲究以“仁爱之心待人”,因而待人处世的民族心理是“和睦相处”,“知礼数、讲礼貌”,与人交往注重用礼貌的言行待人,言语含蓄,文章委婉,词语多含引申义。
在这种礼俗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一些词语的含义往往烙上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印记。如:古人有“尚右”的文化传统,因而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的地方称“闾左”,贬官称“左迁”。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便易其名为“赋”“禄”“饷”,请人作诗书画的酬劳的钱叫“润笔”。说“大、小便”多有不雅,便委婉地说“更衣”“出恭”。说“死”多有不尊,便含蓄地称为“崩”“薨”“卒”“西归”“作古”“长眠”……
(2)、汉民族对语言有一种膜拜心理,往往希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回避自然的侵害。借助语言的为善能力求吉祈福,获得平安;对语言的为恶能力则用避讳禁忌加以禁戒。这两方面,传统文化中多以谐音形式来表现。如:“福”字“倒”贴,为的是“福‘到’了”,三十必吃“鱼”,为的是“年年有‘余’”,洞房花烛,新郎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图得是“‘称’心如意”,这些运用谐音给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色彩,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而贺寿不送“钟”(终),庆婚不送“伞”(散),商人晚上关门叫“打烊”,则是借助谐音将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的名称,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
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1)、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主客一体的整体观看待世界,使人们的思维呈现整体、辨证的特征,重感悟,轻实证,依靠直觉上的联想、类比进行一种悟性思维,意在言外,看重神似,崇尚“传神写照”,讲求“观物取象”,习惯寻找具象为依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梅”喻“高洁”,“松”喻“坚贞”,“竹”为“铮骨”,“红豆”是“相思”,“莲”则“出淤泥而不染”……《病梅馆记》、《马说》、《爱莲说》等文章,不重在写梅、马、莲这些自然之物,而在借它们的形态或行为的特征,进行类比、联想,抒写不便言明的社会内容或人文精神,这种文化传统便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2)、《诗经》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进步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在阅读中,了解作者是“饥者”还是“劳者”最为重要,它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如:落魄的杜甫高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是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而高居宰相的晏殊则低吟“一曲新词酒一杯”,情虽有愁,也只是淡淡的闲愁。
(3)、白居易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皮日休等人主张的“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的文学传统,已成为后世文人遵循的写作的基本原则。在阅读中,我们必须把握文章中蕴涵的传统道德文化,把它作为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如:《岳阳楼记》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陈情表》中“尊老敬长,团结友爱”的思想等等。
总之,浩如烟海的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不断涌现的现代美文,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代文,把握了文化传统,就打开了阅读理解的大门。所以说,文化传统是解读古今各类文章的一把钥匙!
个人简介:
周向阳,男,1969年3月出生,汉族,2001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现任教于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教16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先后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多次被评为教研教改先进个人,99年受县政府嘉奖,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获怀安县李健生教育基金会奖励。2001年11月在全市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作《故都的秋》散文鉴赏示范课。《语文六课型单元目标教学法》、《作文技巧十法》等论文在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指导的学生的作文多次在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 联系电话:7839005或7827395。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