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和他的《离骚》

作者:佚名  时间:2006/4/3 14:34: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4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发髻高束的老人在旷野上吟唱着,他张开双手,眼望长空,乌蒙蒙的天空,阴沉沉的地。他听到如急鼓似的心跳,两行清泪沾湿衣襟。 
  人生之舟呀!为什么尚在苦海徘徊?家国之忧呀!为何长存心间?人生之厄呀!为什么苦苦相伴?这一切,不由让他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喟。这位老人是谁?为何那么悲切!如此伤悲!
  在公元前340年的寅月寅日,位于长江三峡北岸的一个村庄的一户贵族家庭(今隶属湖北秭归县),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式。从前,读屈原词赋知道诗人曾与云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遭受谗言,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之后,便常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借风、云、雷、电比喻成五彩缤纷的艺术形象,抒发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云中君》,把“云”当作“云神”来祭,热情歌吟。屈原思云神而叹息,想云神而心绪不安。在长诗《离骚》中,诗人驰聘想象,驾着五彩祥云飘游四面八方,观察天上地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种博大胸襟、人文思想和追求理想的精神,留给中国和世界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世世代代缅怀。
  生逢乱世,空有安邦治国之才;人生之痛,却造就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学家。当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吹散时空的层层乌云,看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子当年赋楚骚,一腔热血洒江郊 ,让我们走进屈原的时代,走进那段历史,走进那个曾叱咤风云的楚王室,解读历史,重访英雄。,可以感受一种生命的洗礼,可以听到中国的悲剧之父屈原演绎的生命之歌据《史记·屈原列传》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屈原, 名平,字灵均,是战国末期楚王室的远房同族,他“博闻 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期,曾担任过左 徒和三阎大夫,身居高位。他力谏怀王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结束七雄争霸局面,然而,屈原的才能和政 治主张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怀王听信谗言, 亲个人远贤臣,将屈原流放到汉水以北。屈原生存的过程始终与痛苦为伴,“少怀高阳,伤时忧世,为一痛;遭谗受害,无以昭雪,为二痛;世风日下,兰蕙变节,为三痛;报国无门,美政流产,为四痛;举世皆浊,茕独孤苦,乃五痛;国君昏庸,皇舆将覆,乃六痛;晚年劳苦倦极,衰老疲惫,是七痛;辅国无望,拟死赴渊,是八痛。”人生有此八痛,命何以堪?!究其这些痛苦的根源,一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是报国无门和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二是世风日下,人生苦短的生存之痛。具有伟大和高尚人格的历史人物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摆脱不了思索的痛苦,人生的打击。屈原便是对人民生存维难的认识中而产生一种沉重的忧患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怀抱美政愿望走上政治舞台的,公元前318年,22岁的屈原出任楚国左徒之职,当时正是战国纷争时期,秦、楚、齐三强逐鹿中原,楚国命运汲汲可危。上任后的屈原,便提出了自己的美政观点: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立足天下大势,顺乎民心所向,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然后,改革必将触动旧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采取造谣中伤、诋毁诬蔑的手段,使屈原遭到疏远,陷入“美政”难施的痛楚;公元前313年,屈原因与当权者产生外交分歧而遭“黜”,第一次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第二次被放遂江南。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可谓遭受了致命一击。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黯淡的云、灰色的郢、凄苦的路、忧伤的心伴着屈原踏上流放的途程。诗人沿着江夏东行,到洞庭湖;又沿沉水至淑浦,浪游沉湘一带;公元前283年,辗转北上至夏浦。9年的流浪,虽然形容枯槁、潦倒困顿,但痛苦的体验也因此而深刻,他一度决定返归郢都,劝谏楚襄王改弦易辙,奋发图存,然而,却遭拒绝。而同时,秦国势力日盛,公元前278年占领郢都,楚襄迁陈,大势已去,末日将临。屈原闻此消息,悲痛欲绝,“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而常愁!”内心的孤愤已随国破山河碎而泯灭,也正是这年夏历的5月5日,诗人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向汨罗,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这也许是屈原作为政治家的“归宿”吧。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作为政治家的唯一选择。至此,一代精英的从政生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今天看来,一个正直、向上、一心报国的人在尔虞我诈、波涛汹涌的官场立足是多么艰难!或许,屈原的一次次从政遭贬的过程让人感到一种悲怆,虽然是刀光剑影的年代,当一介平民又有何不可呢?但同时,正是屈原这种怀抱忠君报国的无成,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政治的孤独、真理的孤独、人生的孤独孕育了屈原创作的独特性。从政时期,所作《九歌》、《九章》中的《惜诵》、《抽思》、《思美人》诸篇、《天问》、《招魂》等大多是孤独之歌,痛苦之音,于理想中抒写忧伤之情,在欢乐之际歌唱痛苦之音,通过神话世界折射孤独的追求。是从政的失败唤醒了沉淀心底的孤独意识和痛苦精神,一切哀怨、愤怒、孤独、痛苦通过与楚民歌相结合,化为诗人的吟唱,响彻历史的天空。甲申庚月,端午已至,风华少年,妆红扮绿,尽显喜气,乐而庆之。当年屈子投河以儆君王,留《天问》、《离骚》以醒世人。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吾辈当愤发图强,承前人之遗风,则华夏必强,则国民必富,吾国吾民必笑傲于世界之巅。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屈原离开我们虽然有2300多年了,可他崇高的人格。 远大的理想以及他不朽的作品,却一直闪耀着光辉,激励 和滋育着历代的人们。 
  直接受屈原影响的除与他同时代的宋玉。唐勒。景差 外,较早受他感召的是贾谊,他所写的《吊屈原》光耀千 秋,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处写道: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 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屈原的德才也是仰慕不已,他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诗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粱作后尘。 
  “诗仙”李白对屈原推崇备至。他在《江上吟》中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高度赞美了屈原词赋如日月昭昭,千古不朽。 
  现代诗人郭沫若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屈原的集大成者。早在战争年代,他就写过《屈原》五幕话剧。在《关于屈原》一文中郭沫若先生写道:“屈原是永远值得后人崇拜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于国族的忠烈和创作的绚烂,真真是光芒万文。” 
  中国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称赞屈原的作品“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逸响讳词而卓绝一世”。 
  1999年初夏,湖北省汉剧院演出的新编汉调歌舞剧《猎猎楚魂》,一改往日忧国忠君或独行江畔的屈原形象,令观众耳目一新。 
  屈原不仅属于秭归、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作 品早已翻译成英、法、俄、日、印等几十个国家的文学出版传播。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和法国作家拉 伯雷、古巴诗人马蒂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列为四大文化 名人,从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永久纪念和深深的景仰。     奔腾的汨罗江水呜咽着、翻滚着,一个伟大的人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诗人并未离去,他的灵魂正飘荡在楚地上空,他留下的诗作仍然光然耀目。 屈原含愤沉江后,当地人民纷纷划着小船去打捞尸体。后来,每逢屈原忌日,人们便以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成为世世代代之风俗。而今,赛龙舟已成为屈原的家乡秭归县广交四海佳朋。诚招天下客商的大型文体活动。
  时至今日,每年的5月5日,成千上万的群众用同一种方式呼唤诗人的灵魂: “归来吧!归来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