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新闻教育十大新闻事件评论分析报告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5 21:33:04 来源:腾讯网转载 人气:1855
1、清华新闻学子调查报告感动总理
2005年春节期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深入太行山区调查农村实况,写成了一篇4万字的《乡村八记》调查报告。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看了《乡村八记》后,认为该报告体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因此,他把这篇调查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总理给范敬宜复信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①李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新闻院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当前新闻专业是最热的文科专业之一,但受市场经济思潮的侵染,不少新闻专业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偏差,有的学生急功近利,把新闻学习的目的看作“怎样最快地赚钱”;有的认为当记者的好处是“拿红包”等。李强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乡村八记》本身的价值,也体现了新闻专业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新闻是一面坚守社会良心、高扬人文关怀的旗帜,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而新闻教育的神圣职责是把责任意识的养育作为第一要义。
2、我国新闻类专业达到661个,过快增长引发争论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类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到90年代,新闻类专业教育在各大省会城市院校快速铺开,而到了21世纪初,新闻教育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制类、体育类、政法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而且一些地级城市院校的新闻教育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②
对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教育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教育过快膨胀带来了师资、教材、设备等严重不足,毕业生质量下降;新闻类专业每年毕业生3万余人,绝对数量供大于求,超过了新闻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意见认为,新闻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教育规模相比,我国专业点并不是很多。我国台湾地区人口两千多万,有18所学校有新闻传播专业,美国有1千多个新闻类专业点。新闻类毕业生就业面很广,如政府、企业、广告等,现在不是找不到工作,关键是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③。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新闻教育不是规模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与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错位。今后要设立媒体经济管理、发行营销、网络传播等业界急需的新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中国新闻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今后要在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3、人大新闻学院还来50周年庆典,新闻教育“走出去”发展的期待
2005年11月,人大新闻学院迎来了50岁生日,院庆期间举办了“首届新闻传播学运院长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7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负责人出席,并就新闻传播事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达成了五点共识——《北京共识》。
50年来,以人大、复旦、北广为代表的新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新闻教育与我国作为传媒业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仍然很不相称。据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05年我国日报总发行量、日均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取代日本成为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日报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GDP也已位居世界第六。而与国际社会对话、沟通,需要一大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新闻人才,需要世界一流水准的新闻学院。但我国新闻教育缺乏国际化办学理念,与“世界一流”新闻院校的差距甚大。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中有1/3是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其目标是进行“全球化的国际教育”。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著名新闻院校正以各种方式抢摊中国新闻教育市场,我们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直接参与到世界范围的新闻教育竞争之中。
3、“新闻评论班”成立,新闻教育细化的新尝试
2005年9月,全国首个新闻评论班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正式成立,首批招生18名。该班旨在培养新闻评论员、评论编辑、评论主持人、深度报道记者等。新闻评论班培养采取导师制,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聘请媒体评论专家参与指导和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开展对国内外媒体的评论调查。新闻评论班除开设一般大学开设的《新闻评论概论》外,还将开设五六门有关新闻评论的专题课,并邀请全国业界和学界评论知名人士讲学。自2003年起,国内新闻媒体兴起了一股“新闻评论热”,党报、都市报、晚报相继创办了评论版块,评论人才紧缺。虽然目前我国每年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有3万多人,但均缺乏一个专业领域的特殊技能。开设新闻评论专业是改变“万金油式”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特色化、细分化和专业化是今后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报刊发行专业教育开创“联姻办学”新思路
2005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与中国报业协会联合开办媒体管理(报刊发行)专业,学历层次为专科。④该校将请发行营销专家、学者和报刊发行的成功人士来校授课,对报刊发行的运作与管理进行系统教研。继2004年辽报集团与沈阳师大联合创办报刊发行专业之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为国内第二家开设报刊发行专业的高校。“报业发行营销专业”填补了国内新闻教育在报刊发行专业方面的空白,也成为中国报业整体转变发行理念,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
我国报刊业发展已经由“卖方市场”时代步入“买方市场”时代,由“计划至上”时代进入“市场至上”时代,由采编“单轮驱动模式”向采编、广告、发行“三轮共同驱动模式”转变,报刊发行也由邮政“单一分发”模式转变为“整合营销”模式。我国现有报社近2000多家、杂志社8000余家,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都有专业队伍,其发行人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全国报刊发行人员约五十万人。⑤报刊发行已成为庞大的专门行业,但从基层的发行员到发行队长、站长,直到高层的经理、总经理等,大都没有经过报刊发行理论培训和教育。发行人员缺乏系统、专门教育已成制约报业发展的瓶颈,报刊发行专业因此而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报刊发行专业的两所高校均选择了学校与业界联合办学的模式,如辽报集团和沈阳师大联姻后,课程和师资由双方协商,辽报集团发行管理人直接为学生讲授发行专业课,合作双方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辽报集团每年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接收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在课程、师资等方面与中国报业协会进行深入合作。联姻办学模式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缓解专业师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克服新闻教育与实践脱离的倾向,是今后新闻教育值得提倡的一种新模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