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的探究性预习

作者:罗田县平湖晨光中学 何正平  时间:2006/4/6 11:40: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5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文的预习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好对听课和掌握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不好的预习方法容易让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学习,而又自满自足。受传统习惯影响,语文教师上课多是依照配套教参及各类教辅书,没有多少自己的解读,有的教师甚至照本宣科,提问题也总是老一套。学生掌握了教师的这些情况,也添置了辅导书,预习时忙于从中找出答案,有的学生甚至一遍课文没有读完,就看教辅书上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老师课堂上提什么问题,甚至问题没有说完,便能对答如流,说出准确精彩的答案,表面上看来效果好,殊不知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是查阅所得,照本宣科,不是自己的思维,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及运用。长期如此,必然会成为语文学习的懒汉,自己不愿思考,一味依赖教辅书提供的标准答案,成了知识的容器,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去甚远,培养的学生自然高分低能,没有创造力,而且这也可能是学生讨厌学习语文的原因之一。
  探究性预习,是指不看任何参考资料,自己先读课文,自问自答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来一翻自己的推测、解读,通过自己的这一翻探究,对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方面面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完成对有关知识的初步建构。通过探究性预习,自己知什么,知多少,哪些不知,哪些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心中有数,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长期进行这样的探究性预习使自己体验到学习的整个过程,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和创造力得到培养。
  探究性预习就是带着学习问题与困难去预习。是在预习时提出各种问题并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推测并寻求答案。开始预习时可能是“狗咬刺猬,无处动口”,这就需要先指示一些方法:
  一、从课文的生字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文章基本要素方面预习
  预习中碰上生字先不忙查工具书,而是先结合生字的字形、词语的语言环境来一翻自己的推测。汉字有表音和表意的功能,运用“形声字”的声旁分析出大致读音,也就是运用俗语“短字认一边,长字认一半”的方法来推测,虽然不准确,但经过推测后再查字典对比学习,容易掌握且印象深刻,可以运用“形声字”的形旁和会意字的特点来猜测这个字的大致意思,这样往往很有意思,很多字谜就是这样拟出来的。碰上重点词先结合语境来理解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还可回顾这个词在别的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纵横推求后再请教老师或查阅工具书,自然有一些比较,也就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反思,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双丰收。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方面问问自己:作者是谁?大约是什么时代的人,大约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一般文章都可以这样问: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上下段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二、  辨明文体并从文体要素方面进行预习
  语文课本是由多种文体的文章组成的,先掌握一些文体的基本知识,在预习的时候根据文体预习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叙类文体可提出以下问题进行预习:六要素是什么?是属于哪种类型: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还是状物的记叙文?记叙的顺序是哪种(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线索是什么?记叙的人称是怎么样的?文章怎么样选材、组材?详略如何安排?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如何体现?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呢?
  说明文可从五个方面自问自答: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论点是什么?在哪里?(题目、开头、结尾、中间);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是否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篇议论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预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结合前面的预习情况及自身的知识与爱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或存疑。这些都是我的问题与我的探究,如我喜欢的地方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什么地方引起了我的联想?什么地方最值得我学习?我将如何去运用?我有哪些地方不懂?哪些地方要进一步学习?我需要查找哪些资料?我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经过以上三步探究性预习以后,再去查找相关资料来验证或校对自己的预习结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