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者: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彭志文 时间:2006/4/11 7:52: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6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分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不是非智力因素,想努力促成他们的学习往积极方面改进,以期取得立竿见影的目标。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个班上学习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而分成若干层次出来。落后于他人的部分学生,也许会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依然比不过别人,慢慢的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对学习心灰意冷,还误以为自己的智力水平比不过人家,学习就自然比不过人家,于是甘于现状,甚至一蹶不振。我们当教师的,有这样一个责任和义务,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帮助这些迷途的小羔羊,使他们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重新振作起来。
从加德纳多元智力观来看,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实,要想让这一部分学生有所作为,光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不足够的,反而有欲速不达的反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观因素有三个:心理状态、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心理状态不佳的人,即使有超凡的智力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正如古语说的“兴之所至,足之蹈之”。只有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人才能进入更高一层的心理需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进行个性化教学之外,引导他们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促进学习,争取进步的开始。
要想维持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能唤起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所以学习动机也称为学习的推动力。它在学习中具有动力、选择和指挥三种功用。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生求“学”的欲望,就无所谓教师赐“教”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只有“激活”并“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按照所激发的方向来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投入学习,才能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而培养兴趣,明确学习意义是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这正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二、要增强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人是没有获得成功的希望的。自信心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也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从事活动、展现才华的出发点。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主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作为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应该努力提供、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情境,特别是要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相信自己有力量办好一件事,就很可能获得成功。
因此,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循着自己设定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只有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学生才能在成功感的推动下,树立自信心,最终达致培养起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积极鼓励是少不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成熟的教师,是乐于采用赏识这种手段来策励学生成长的。这种赏识性的奖励,是教师颔首于学生一隅之见,是教师赞许于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长。它可以是一次谈话,一次表扬,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篇作文的褒奖,可以是优秀作业的展示,学习经验的推广,三好学生的评定等等。这种赏识,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可以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学习的一种稳定持久的促进力。兴趣能激起大脑的兴奋状态,使人长期学习而不觉疲倦,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德国的第惠多斯说,“如果使学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权,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的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甚至把艰苦的学习行为看成是快乐的享受。
要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应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性的作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通过启发、引导,变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知识之河搏击,迎难而上,自然趣味盎然。
四、要集中注意力。注意是指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当人们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就如同日常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学习和工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大脑就会出现许多个兴奋点中心,这些中心互相干扰、互相争夺人的精力,结果什么也学不好,什么也干不好。事实上,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身上的,容易转移,特别是天真活泼、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这种毛病尤其突出。它是学生保持学习最佳心理状态的障碍之一。
要稳定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争取学生的“注意”。可以采用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某些技巧,例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甚至是自己一些习惯性的、与学生达成默契的动作,同时语言要注意简洁、明了,善于归纳、概括等,这些都能防止学生降低或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意力的集中与否,与个人的意志力有关,教师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克服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克服外界干扰,专心学习。
其次我们要学生保持“注意”,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多一点的提示。与其坐等他们开小差,不如主动给予信号,以克服心理开小差这种“转移”,有时甚至可以适当插入一些题外话,以舒缓一下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心理得到重新的调节,从而能保持愉悦的心境,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获取新知之乐,而不是受时间煎熬之苦。此外,让学生劳逸结合,使其精力充沛的参加学习,也是学生保持“注意”的良方。
五、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求知的行为,学习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是每一位求知者都会体味得到的,如果意志不够坚定,情绪波动太大,都是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利于知识的探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明白“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保持宽松自如的心态,去面对成功的欢欣,失败的痛苦,挫折的烦恼,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自如,学习才会有保证。
总之,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重视应放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是每一位前线教师所应肩负的责任之一。只要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学生,是肩负国家、民族振兴重任的未来栋梁,就应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努力方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