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中美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
作者:上海市崇明县城桥中学 邵军 时间:2006/4/14 7:31: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75
鉴赏诗歌,正如诗人梁宗岱所说:“文艺的欣赏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底交流与默契:读者底灵魂自鉴于作者灵魂底镜里。”(《谈诗》)然而要想通过诗人的灵魂之镜以自照,对诗这种艺术品进行全面的审美关照却非易事。匈牙利诗人阿诺德·豪泽尔曾这样描述过艺术鉴赏的难度:“艺术创造不是可以被采撷的现实成果。为了欣赏它,我们必须继续艺术家本人未能完成的过程。因此要充分理解一件重要的作品,不仅需要成熟的思想,集中的思索、敏感度,对质量的把握和批评的能力,而且需要完成而不仅仅事再现艺术成就。接受一件作为上帝的礼物,轻而易举地落到艺术家怀中的艺术品需要经过一场艰苦的斗争。”对于诗歌这门艺术,要想真正接受它,同样需要“经过一场艰苦的斗争”。现今,不管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全国语文教材,还是“二期”课改后的上海等地方语文教材,都选入了大量的现代诗,以期通过诗歌的品味欣赏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如此同时,这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笔者认为从审美的层面去面对现代诗的教学,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回归诗性的阅读”,不失为现代诗教学的一个有力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掘和利用现代诗中的美育因素。
一、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审美因子,引导学生从审美感受的层面进入诗歌。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因此,我们首先要以审美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欣赏诗歌,只有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动和共鸣,才能唤起对现代诗的热爱。诗歌的美实际上就是和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热恋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教诗时能否唤起他们的这种热爱。庞德说:“读哈代德诗歌,没有人不会感到他自己的生活以及那些已经淡忘了的时刻,又重新浮现于脑际,忽这忽那,飘忽不定。”庞德的这番话正是从审美经验的层面来描述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应有的感受。对于学生,教师要做的也正是这样的工作。
再比如,许多古典诗词,学生几乎都会背诵一二,在写作、交际中有时会信手拈来。然而能这样运用现代诗的却甚是寥寥,但像《断章》、《有的人》这样的现代诗,有些学生还是能够耳熟能详的。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诗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美”。它所创造的奇异的美就是它的力量和价值所在。这样的诗对读者心灵的开启是任何力量也不可比拟的。弗罗斯特就曾这样讲过:“读者在一首好诗撞击他心灵的一瞬间,便可断定他已受到了永恒的创伤——他永远都没法治愈那种创伤。这就是说,诗之永恒犹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它忘掉的诗。”我们教诗,何不用“美”来构筑美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自觉地翱翔——有时是如梦初醒般地唤起他们的这种天性。我相信审美正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而“教育”,不过是“开启”或“启蒙”。
二、引导学生欣赏领悟诗歌文本所蕴藏的美。
1、 赏析语言文字,领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美
在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而现代诗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凡诗歌都具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指的是诗歌语言节奏分明,韵律协调,朗读时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铿锵悦耳,如歌如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就体现诗歌具有音乐美这种特点。这首诗每一小节都押韵,如第一小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压“ang”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的这种韵律之美。同时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在节奏感上,有的舒缓,有的急促,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其含蓄性非其他文体的语言可以比拟,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非直陈式的,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再如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采用了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诗人形象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上截然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鉴于此,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含蓄美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受。
2、关注各种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读诗而能品味它的意境,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教师在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进而品味其中的意蕴、情趣,由此领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
如我们在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就会发现,其诗歌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种情思都有美的存在,并以单纯和潇洒的美去追求去融注全诗的意境,因而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全身心地感受到人类惜别之情中的纯净美感。柯岩的抒情名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全诗共向我们展示了六幅艺术画面。这六幅图画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只草片叶都饱浸着诗人对总理由衷敬爱、深切怀念和热烈赞颂的浓厚感情。这是个场景壮阔,气象宏伟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此诗,应让学生深入到此意境中,才能体味出“山河同悲恸,举国共缅怀”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浓缩的艺术真实,才能获得美感,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美
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诗歌也不例外;根本区别在于:感情不仅作为一种动力存在于诗歌的孕育和创造过程,它还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所以诗歌的任务不是描写生活,而是“将情感纳入一种想象秩序和美的节奏中”(王光明)。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咀嚼体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诗人在“想象秩序和美的节奏”中蕴含的情感美。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抒情诗,全诗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在研讨诗歌的第一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分析这些意象之后就会明白作者借此表达出的感情:“我”时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从其他几小节的分析中也可看出,抒情时这首诗情感的主要载体,传达着一个苦难时代的一代年轻人深入时代的情感,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在自己心田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流露的情绪自然强烈,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但同时海子超越了生命的自我之维,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其诗呈现出康德所言的崇高之美。这种崇高之美,可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促进自我完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静观伟大之时,我们所感到的或者是畏惧、或者是惊叹、或者是对自己力量和人的尊严的自豪感、或者是肃然拜倒在伟大之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这种承认不是甘拜下风,而是锐意进取的特殊表现。学生在这种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美
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还离不开朗诵,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境是和声音分不开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
建立在领悟美基础上的感情朗读,不仅要求读出诗歌这种语言文字特有的韵律美。还要读出形——在头脑种形成诗歌种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括的寓意、精髓。尽量把抽象的诗歌语言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或典型的意境表现出来,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引发想象。只有在这样的美读中,学生才能感受诗歌鲜活可感的原生态,才能将其情调、韵味、形象的体察积淀为一种深刻的审美经验,内化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曾国藩在谈到朗读时说:“先之以文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最后达到作品与读者的完全融合。
如在教学普希金的《致大海》一诗时,在学生听完录音后,集体朗读全诗一遍,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神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诵读提示,用几分钟时间自由诵读全诗。教师这时播放有关大海声音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自由奔放,理解诗人渴望自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达到自我与诗人完全合一的美妙境界。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加上当作朗读等,让学生热爱诗歌,教出诗歌的魅力和美。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式创造美,在这一阶段,学生应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把对美的感受、理解化为对美的创造。在这个阶段,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经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丰富感情的新想象应运而生。这种形象虽然带有原始形象的某些“遗传因子”,但已经注入了新的血液——学生的创造力,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了。因此,这个阶段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悦己悦人”的“超级美感”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去创造美。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徐志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康河美景,然而面对今天恶化的自然,你有何感受呢?同学们把自己积累的各种表象素材放进想象的熔炉中去冶炼、创新,大胆积极地发言。有同学发言云:对滥砍滥伐之人要严惩不怠;有同学发言云:要加强环保意识;更有同学还引申到要拯救人类的精神家园等等。思维异常活跃,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积极审美情感也随之升腾起来。
现代诗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从审美的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当然是当前现代诗教学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应在具备审美心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解决好传统思想和现代审美的矛盾,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这是我们当前现代诗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