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技巧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8 7:49: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66
常见的开放型试题类型有:模拟仿写类、筛选提取类、续写补写类、提炼表述类、设例改写类。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祛除畏难,确立自信。一见阅读理解就怕,一见陌生题就回避,要么就不知所云地胡写一通,这是课外阅读题解答的最大心理障碍。其实有的文章虽然陌生,但只要祛除畏难情绪,确立自信,认真揣摩,是不难解答的。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阅读题:在第④段的结尾填上一句与“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相对称的句子。(提示:根据“瞎上几天、聋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
④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
这题属“设例改写类”。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仔细分析与要求填写的句子相对称的句子,“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是根据“瞎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的,那么根据“聋上几天”的意思可填出:“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2、善用积累,巧取信息。背诵名言名句和名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既是“大纲”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更是为现在的写作和将来的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正因为如此,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语言材料积累”的考查。这类考查除体现在默写外,还出现在如下的开放型试题上。例如: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这题属“筛选提取类”。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仓库里搜索读过的描绘春雨“轻盈、细密”特征的诗句。诸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都符合答题中的两个要求:①描绘春雨的特征。②古诗句。
3、认真阅读,仔细揣摩。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仔细揣摩,是解答阅读题的前提与必备素质。大凡粗心的学生往往会与正确的答案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我们要防止那种不仔细阅读,而只从选文中支离破碎地拼凑答案的做法。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对“我”的父亲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不少于60字)
这题属于“提炼表述类”。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结束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然后理清文章围绕中心句进行叙述的三层意思:第一,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第二,作为一个父亲,常常保持一点童心。第三,由于父子之间有点“没大没小”,因此家庭充满人情味。显然,这是一位好父亲。在以上提炼的基础上把握以下两点,即可正确表述出来:①写出自己的看法。②写出这种看法的根据。
4、合理想像,自然联想。小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小说《窗》的试题是这样设计的:小说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和小说情节,发挥想像,用两三句话续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题属“续写补写类”。“窗”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外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当这位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一定思绪万千,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他会想到原来那位靠窗病人为他讲述“窗外美景”的用意,也会想到那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给别人带来快乐的靠窗病人为他人着想,不让人寂寞的善良心意,当然也会为自己的自私心理感到惭愧。认真阅读了小说,仔细揣摩了文章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5、思维发散,聚合筛选。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对春风的描写,要求用一个比喻句把你对春风的感受写出来。
这题属模拟仿写类。题干中还有一句提示性的话我们必须抓住:“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它启示我们,在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
朱自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在思考中,可以从春风“温煦”的角度进行求同思维,造出“煦暖的春风拂面而来,就像疼爱你的人用温暖的手轻抚着颜面”的句子。也可以从“春寒料峭”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造出“春风不着肉,好似尖刀割”的比喻句。由于对春风的感受各异,加上所比的事物不同,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必须符合以下两点要求:①写出对春风的感受;②必须用比喻句。
要提高解答这类开放型试题的能力,应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聚合筛选,即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