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卖油翁》及其思考
作者:监利县新兴中学 唐 莉 时间:2006/5/14 9:3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46
我的教学程序分四步,具体操作及效果如下:
一、创设情境,训练语感
学习语言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文言文同样如此。上课伊始,我便用浅显的文言句式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如“汝名谁?年几何?”“值日者谁?何许人也?” “学生何方人氏?”等,如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文言语感。
二、猜读自读,积累字词
新授课前,学生不看注释也不查工具书,仅根据已知文言知识和语言环境推测每句话的含义,不懂得字、词、句画上记号。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证实自己的猜读是否正确。同时,把不懂的字、词、句列出来一一解决,并作好笔记。这既对字词进行了归纳积累,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了部分障碍。
三、演读研读,探究情理
读书能读出情味,读出理趣,才谓会读。让学生会读,就要给学生设置疑难,让他们边读边思。为了帮助学生读出陈康肃的语气情感。我问:“陈康肃两次与卖油翁对话,其心情语气有何同?有何异?”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复研读,仍不尽人意,我便提示学生采用穿插艺术,在句子前加语气词,经过讨论研究,大家决定在“汝亦知射乎”前加“咦”,在“尔安放轻吾射?”前加“哼”,同时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康肃和卖油翁,真是一演情即出,康肃那种轻蔑、傲慢又忿然的神情便立竿见影。
《卖油翁》一文道理比较明显,学生读后即能说出,但文字却写得含蓄,耐人寻味,为了从字里行间挖掘文章的道理和作者的用意,我抓住最后一句“康肃笑而遣之”,让学生研读“笑”与“遣”的韵味,并让学生想象卖油翁走了以后,陈康肃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最后竟有学生为陈康肃写一幅对联自勉 “告天下人为人不可自矜,学卖油翁做事必求手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四、多样变读,当堂成诵
《卖油翁》是指定的背诵篇目,如何让学生当堂成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样变读是使学生乐于背诵的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三种朗读形式,先分层次读(读出文理),再分角色读(读出情感),最后演读(即朗读加手语,读出趣味),同学们个个动脑,动口,连比带划,读得摇头晃脑,情趣盎然,如此读法,岂不事半功倍?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学生情绪始终比较饱满,双边活动极为丰富,文句理解也颇有深度,这次意外的收获,引发了我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要求:能否轻松感悟?
传统的文言教学注重字字落实,句句讲通,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细致入微,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现行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只要求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我想对于繁锁的语法,让学生知其然即可,不必强求知其所以然,对于已意会的生僻字句,又何必强求言传 。应重视语言感悟能力和字词的积累,我在《卖油翁》教学中,创设情境,用文言对话,让学生猜读文意,降低了字词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二、关于教法:如何一读贯之?
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旧时私塾教学,朗读教学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朗读教学已步入了品析式的教学误区,变成了教师指导下的批注式教学,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和铺天盖地的强记,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解决办法是读品合一,在《卖油翁》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在读中生疑,于研中再读”的教学思路,教学分三个板块,即:自读——研读——变读,分别体现读的能级递进:能读——会读——善背,每个板块教学中,学生均要试读,讨论,复读,评价再读。在学生关于读的好与不好的讨论研究中,品析环节已逐步实现,虽然教学法只重一个读字,但字词情理已一读贯之。
搞好“一读贯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学法,如何放手探究?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设有演读研读的教学环节,有效的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通过实践,我觉得教师要善于质疑,质疑要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分析比较。如学生对陈康肃两次与卖油翁对话的语气心情的把握就是经过他们反复研究比较悟出的;对给陈康肃写自勉的对联也是他们再三斟酌写出的,这就是给学生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放手探究式学法指导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文贵曲,教贵新,愿我这一番浅尝妄言能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深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