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文言文必须把握的五个基本点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于国松 224500 时间:2006/5/21 23:28: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8
一、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的是“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意义也不同。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注意积累词的义项。记住重要实虚词的主要义项和代表性的例句。如果整理成卡片,更有利于记忆。如:“故”可整理如下:
词语 义项 例句
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特地”,“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所以”,“因此”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旧的” 革故鼎新
“故旧”“旧交” 古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了义项的积累,遇到一篇生疏的句子,只要把这个词的主要义项和语境结合起来,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以单音节为主。所以,在文言文中遇到与现代汉语某个词形式相近的一个双音节词,一定要特别小心。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是“小的方面学习”的意思。另外,就是同为单音节,古今的意义也往往不同。例如古汉语中“涕”,指的是“眼泪”,到了现代汉语中却成了的“鼻涕”。“江”“河”在古汉语中一般也专指“长江”与“黄河”,而非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江河。还有,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虚化了,词义落在另一个语素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偏义复词”。例如:“昼夜勤作息”中“作息”,意思就偏在“作”上。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分为三种情况:①以声旁代替形声字(本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矣”中的“反”通“返”。②同声旁的字相互代替。如“泾流之大”中“泾”通“径”。③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相互替代。如“将免者以告”中的“免”通“娩”。④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本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材”通“才”。在遇到生疏的句子的时候,如果某个字从常理上理解不通,可以考虑是否通假。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有多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