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一支纪实的笔——由《读透父亲》习作选集想到
作者:佚名 时间:2006/5/24 11:46: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4
值得肯定之处不少,如:句式工整、用词讲究、想象开放、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不过,以语文教师的角度与眼光看,成绩应当肯定,缺失更值得指出与找补,方能正点达标,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一、论述欠实。直白了,是少了现实生活。例如《沟通之美》一文,排段的框架,博喻的内容,从小花到宇宙,从自然到人间,可谓全方位、多角度,可见作者是放开想象而驰骋联想的,但是却没有一句“写实”。且看其中一段:
“官与民沟通,官唤民为百姓,民称官为公仆,其情切切,展现出官民和谐之美”。
一“唤”、一“称”就“沟通”了吗?现实生活中,“市长热线”、“市府在线”。温总理指示为民工讨债等等,倒是实实在在的“官民沟通”,却半字未提。
“心态篇”之《调控自己》也是通篇华词却无一句落到现实生活。
二、典型欠新。例如《让我心注入你心》第二段,博举若干《我心注入你心》的典型,古人古事一连串,读来恍如进了博古馆。而现实生活“心与心相通”的典事俯拾即是;组成抗日救国血肉长城的民族大义,希望工程,大学生志愿者爱的奉献,不都是引人共鸣的事典吗?要浪漫、轻松一点,丽江之畔的异国良缘,作家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忘年神交,也是极好的材料啊!诉说现实,取材生活,第20页《沟通—打开心灵的金钥匙》做得比较好一些。
三、言辞失重。失重就是漂浮,具体表现为过度包装,大词小用,辞义错位,词不达意。拣几例吧,加“ ”的词值得斟酌斟酌。
《吾爱吾师》“先生带领我们……明白了真善美,看透了假丑恶。”(按:“明白”并未真明白,“认识”恰当一些,“看透”用“分辨”好一些。)
《挚爱》“这里……帮助你洗涤你沾满灰尘的心灵;让一汪清泉重新注入你干涸的心田。”
(按:加“ ”处修饰失当,不如不用。)
《桥的联想》“学会沟通,能使看似纷繁复杂的问题提升为简单。”
(按:“提升”是逆向,不如“返归”。)
《拾起人生小事》“人生如曲,只有细顾谨才能表情达意”。
(按:“曲”有歧义,“歌”怎么样?。)
《散失于红粉中》“但身后……于是伴随着年轮逐渐的浮现在奢望的瞳仁前……闪现在瞳仁前的是一朵诡异的玫瑰立在一个陌生的男人手中,在暗影中静寂的盛放”。
(按:重重包装,转转迂回,把极平常的意思弄得象迷宫里的人头牛,这不是时尚另类,而是六十年前就唾弃的一种“八股”。)
四、证据欠要。一些用作论理作证的事据,过分添加了文艺味儿。想象、比喻、夸张、比拟一齐上,以此论事证理,就让人闹不清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哄小孩唱摇篮曲。
《与成功牵头》“断臂维纳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她还能立足于世界为人所接纳吗?”
(按:实证变成了童话。)
《摆正心态,收获成功》“鸟群把握了正确的心态,因此,它们尽情飞翔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虫蚁把握了正确的心态……鱼虾把握了正确的心态……人们把握了正确的心态……。”
(按:活脱脱一个迪斯尼乐园)。
还有一些证据引经据典,似是而非,实为假据虚理,道听途说。
《我心所向》“也许是李大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
(按:诗句为谭嗣同绝笔。)
《做捕捉生活的有心人》“彼得开始不要拾起破马蹄铁……就因为一念之差……这样因小失大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按:彼得是谁?他的故事真有?它典型吗?)
另外,行文条理,逻辑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上述诸例表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方面,有待补充以下三种必需“元素”,从而改善缺点与弱点,提升作文品质档次。
其一、学习态度(文风)的求真务实。真就是真人真事,实就是现实生活。平时积累,博闻强记,引经据典,注意辨别选择,拒绝时下伪书的某星某语、 “大话”、“戏说”、或文摘小报的虚构故事。
其二、主题理念的重今适时。传统的优秀文化不是不要,前提是“不薄今人厚古人”。“与时俱进”,文章亦然。如果你参与了“半月读”、或“瞭望”“世界之窗”,你一定会发现当今“地球村”的精彩人文,以及和平发展,环保节约,和谐社会等重大主题,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经济、科技前沿动态,自然也会熟知“比尔.盖茨”等风云人物。重要的是今天。
其三、遣词造句的质朴通俗。从课业做起,写作练习力求语句晓畅,层次贯通,义理明白,文辞通俗易懂大众化。“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刘勰),课外读物《故事会》、《小小说选刊》、《民间故事》等均可资借鉴。
另外,学一点形式逻辑,辩证法也是文章升级的必要程序。
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指出了一条千古文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透父亲》中的作者们,应该悟出其中深意吧。如此,我猜想,你也会准备好一支纪实的笔,展示出世象的纪实,与心灵的纪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