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从《种树郭橐驼传》看教育理念
作者:昭通一中 语文组 尹宗义 时间:2006/6/8 11:11: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494
再看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虽说是“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最后“得养人术”。但是,若以子之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是未尝不可的。育树与育人是相通的。
一、 教育目的
现代社会中教育追求三个基本的目的:传承人类文明、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和发展人的潜能。“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讲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长安豪富人”和“卖果者”象征社会中不同层面的需求者,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像郭橐驼所培育的树,受社会欢迎,即“皆争迎取养”,那么,每年就不会面临分工就业难的现实。有些所谓的“人才”,大学毕业,还没就业就失业了。不能“皆争迎取养”。我们的教育目的受到怀疑: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还是在创造失业者。
“长安豪富人”和“卖果者”是两个相对悬殊较大的需求层面,但郭橐驼所种的树上能登大雅之堂,成为“观游”的艺术品;下能入百姓之家,为百姓谋利。可谓高能成,低也能就。而我们今天的“人才”,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与“发展人的潜能”这一教育目的吻合。郭橐驼在植树时,发展了树的潜能。所培育出来的树,移植到新环境,生命力强,“无不活”,“且硕茂”,并且能尽快显示其作用:“蚤实以蕃。”而我们的教育在应试思想的束缚下,陷入了破坏性的开发怪圈。优生优育,为了优育,便盲目地进行胎教,总以为听几支曲子将来就成会为音乐家,看看明星像就能生一个明星。等孩子出世,就开始漫长的学习生涯。数数、识字、背诗、背单词。除了应付学校的繁重学习,还得额外地学琴、学画、学跳舞等。这些努力表面上是在开发子女的潜能,实际上极大破坏了人的潜能环境,即一次性的破坏开发。我们通常会看到,学前班学幼儿园的功课,幼儿园学小学的功课,小学学初中的功课,初中学高中的功课,高中学大学的功课,到了大学,学生的潜能差不多已接近枯竭,江郎才尽,于是就谈恋爱、结婚。这种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潜能。
从郭橐驼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当人们问起他植树之法时,他是倾囊相授,并不藏私。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如此,对学生是倾囊相授,教人不诲;对同行也应该不藏私,互相切蹉。这样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传承人类文明。
“他植者”尚“窥伺效慕”,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中引起深思。
二、 教育方法
有问郭橐驼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来说就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我们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如何顺应学生天性来实施教育。
1、教育者自身先要顺应天性
作品开篇就说“郭橐驼”之名是由于“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而得名。郭橐驼闻之,对这个不雅的绰号,态度非常坦然。他说:“甚善。名我固当。”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就是顺应天性的具体表现。郭橐驼对此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不恼不怨。有了这种性情,植树时才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同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教育者先得端正态度,对教育工作持坦然心态,对教育评价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应波澜不惊,沉着应对;教育者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面对学生的缺点,应客观对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切忌一味批评,应以宽容之心相对,海纳百川。有了理解与支持,问题才能更好解决。
动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说明无能,需要以厉声怒色来装装样子,吓唬吓唬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郭橐驼这之心。
2、教育之本欲舒
“本”为根本。树之本为根,人之本为性(人性)。
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人才个性的认同、尊重,是对个性的因势利导。人的个性像树的根那样得到舒展,那么人的个性便能全面体现出来。教育在发展人的潜能的同时,也就在体现人的个性。
今天的教育是束手束脚的,从小就“乖”、“听话”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总喜欢制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人。当人的思维、情感被禁锢起来,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了,都成为大同化的人,只有标准,只有统一,没有了创新,没有了个性。
标准只是一个衡量的参照,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绳索。
我们应该大胆一些,放开学生的手脚,舒展他们的个性,顺应人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吸取养份,自由生长。用郭橐驼的话来说,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蚤而蕃”。
有时,我们的眼睛只看向欧美一些国家,总以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很前卫(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其实,只要我们留一只眼睛看看自己,看看祖先,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张扬个性的理念。上帝为什么给每人两只眼睛,其实是要我们一眼睛看另人,另一只眼睛看自己。多向祖先请教,受益匪浅。
3、爱忧有度
郭橐驼是植树能手,必然爱树。但他很有尺度。他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好树之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如果“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而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实施家教的父母,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教师,都是爱之甚切,忧之甚深。总是把学生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既怕冷着,又怕热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也可怜天下教师心。但过多的爱反而溺死了学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我们也应该向郭橐驼学习。
我们只要“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柳宗元曾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为明确方向,“志”为意志坚定。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
我们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长人者”,郭橐驼是这样认为的:“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实在烦人。烦人的结果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如果教育者也像“长人者”,同样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教育者若凡事过问,结果身心疲惫,又让学生反感,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管死、教死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所以,教育也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 “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不性急地自然生长。一株树不可能在马上就长大,或结果实。所以,园丁并不需要时刻去照料。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更不可揠苗助长,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什么都要学,并且都要学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需“旦视而暮抚”,做好应该做的之后,就应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种树郭橐驼传》所折射的理念在中国教育走进死胡同的今天具体很强的时代意义,我们应该若以子之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从育树中悟出育人之术,不甚妙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