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也;高,山也——读《漫话清高》杂感
作者:尹宗义 时间:2006/6/11 20:20: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59
一、 清,水也;高,山也
作者开篇就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清”者,“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而“高”者,“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得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简而言之,“清高”就是“清白真正,孤高”之意。
笔者对这一解释没有什么异议,只是想作点补充,或许便于大家更好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清高是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清高的人首先品德必须“纯洁高尚”。作者说“清高”的“高”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注意只是“不同于”,并不是“不是”。如果清高之人没有高风亮节,不德高望重,那他一定称不上清高。作者这样解释只是要突出“清高”一词的侧重点罢了。
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这样看清高:“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孔丛子》中这样概括清高的品质:“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今天的世俗之人这样嘲笑清高:“清高就是蜻蜓飞的很高。”
笔者对“清高”一词的解释有更形象化的理解。清,水也;高,山也。水是清白的象征,山是高峻的象征。有水的倒影,山才显得更雄伟;有山的挺拔,水才显得更清澈。“清”与“高”是互相统一的,缺一不可。
水是最清澈的,也是最肮脏的。水最能体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一点。作为清高之人,是不在乎世人对他们的任何看法,在他们心里,就是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山高人为峰。高处不胜寒。可想而知,孤高的心境会怎样。
从形体上来说,清高之人就应该是清瘦的,这才与两袖清风吻合,与大腹便便无缘。
清高之人有才能但就是不做官(当然不少是想做官而不得做,或者做了官而不如意主动退下来的),为什么呢?似乎在告诉世人,官场就是黑暗,只要陷入那个泥潭,就会被污染。为了保持自身高洁,他们就避而远之。远离是非之地,也就不会惹得一身腥。于是他们就纷纷做起隐士来。正是他们这种偏见,才使世人产生误会,认为官场就是黑暗的,当官的人都不是好人,十个官儿九个贪,剩下那个还是贪。
他们不做官(其实让他们做也做不好官),那就得贫穷。因为凭他们那点才能是很难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从陶渊明和杜甫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当他们贫穷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内心一定很矛盾。一方面必须现实地面对家人的糊口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坚守自己的信念――清高。在这种时候,清高其实就成为了一个面子问题――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知是清贫之后才会清高,还是清高必生清贫,清高与富有很难有缘。于是清高需要占据精神的丰富,坚守人粮,在心的田野里他们收获了更美好的食粮。
二、 真正称得上清的人
作者在文说,“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作者认为,清高之人必须是隐士,有才能却不愿做官,一生贫穷,与富贵无缘。从这个清高的标准来看,真的只有许由才称得上清高。他有统治天下的才能,但他就是不愿做官,甚至夸张到“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
由此让笔者想起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他很有才能,辅佐重耳(晋文公)打回国来。晋文公很想重赏他,可是,介之推为人清廉,不愿做官,也不接受封号,便同他的母亲一起逃到绵(山西省介休县),隐居起来。重耳为了逼他出来,竟然放火烧山,介子推拒不出来,抱着树活少被烧死了。与许由相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可以算得上清高之人了。
如果按作者的尺度测量下去,那陶渊明就称不上清高了,更算不上“突出”。他虽说过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他毕竟做过官,并且反复做过几次。作者用括号补充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有新解,姑置勿论”。怎么可以姑置勿论,现在不都提倡“高薪养廉”吗,如果当时陶先生对着的不是“五斗米”,而是“五百斗”、“五千斗”,那他还会不折腰吗?世人对陶渊明如此偏心,而对李白、孟浩然又如此苛刻,或许是出于恻隐之心――陶渊明为了清高付出的代价可以说够惨重(虽然无法与许由、介之推相提并论)。而李白、孟浩然即使想清高,但始终没有行动,不敢为清高牺牲一切。没有切实的付出,当然就得不到清高的大帽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清高分为两种:真清高与假清高。真清高是从骨子里体现出来的,为清高可以牺牲性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而假清高是装出来的,是为清高而清高,追求的是清高的名声,嘴上在大声疾呼鄙视权贵,而骨子里又想入仕。不得志就做隐士。从他们身上嗅到是一股浓浓刺鼻的酸臭味。
清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搀假者,更会令人不齿。
三、 清高的现代意义。
作者说,“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气度,也不换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的失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有什么好处,作者没有说明。笔者在这儿罗嗦一下,作点申发。
我们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应该“讲一点清”。什么意思?作者故意分开来讲,很容易让我们想歪――先富起来的人应该适可而止,不要一味浊下去,这对人对己都不好。太浊了,浊的时间长了,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就要关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致富起来的?所以说,有好处,千万别一个人独吞,残羹冷炙也得留点给他人。
此外,还应该“讲一点高”。高就是高尚,高雅。先富了,还得帮着他人也富起来,尽管不能帮人最后致富,但心意必须到――适当时候得慷慨解囊,救济救济,不管是搞慈善也好,还是就当成广告费也好,多少得表示一下,也显高尚,说明你的努力不是为钱,而体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诸如此类吧。
清高是一种境界。致富之人如果不想让世人说你是暴发户,就得装出高雅一些,有品味一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