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人的病态情结看现行教育的病态心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11 20:53: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21
(二)
由此可见,国人心理潜藏着扭曲的心理,以病态的东西为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对待教育上,便拟定一个个教育套套,约束学生教师的个性,使之中规中矩,像中国盆景一样唯美。在扭曲人性时,“斫直、删密、锄正”,发展一种不健全的人性,还以此为美。因此,我国教育也在以一种病态标准来衡量。
下面,就谈谈我国教育的病态心理。我们还是先从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入手,以中国教育扭曲变化的进程来探讨其病态心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健康教育
在高中语文第一册上,选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从这篇文章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教导弟子的方式很特别,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他和学生席地而坐,谈经论道。不像课堂式教学,学生被定在格子里。教师还要求学生坐正、背手,像塑像一样坐着。
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定后,孔子明显了教学的内容:言志。他直接从人性教育入手教学。而今天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与我们相离甚远的东西。所以寒韩才说数学学完小学的便可,会算帐便行。还有那英语、物理、化学等众多科目,所学的知识与一般人的生活关联不大。学校学的到社会上很少用得着,但我们还得拼命学,学完考完便当垃圾一样扔掉。学不为致用,仅为分数、学历、文凭、好的工作与收入罢了。
孔子课堂气氛十分轻松。因为他导入新课时就说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大家畅所欲言。今天的课堂沉默无语,只有教师在歇斯底里地吼。小学生整齐地举手回答问题,(不管自己会不会回答都举手。)中学生开始不举手,大学生不在教室里不用举手。今天没有举手发言的,只好提问回答了。
“子路率而对曰”。如此张扬,但夫子只是“哂之”。并不作指责,并不压抑弟子们的个性。若是今天,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嘴,肯定要判为违反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定要狠狠批评教育,再加扫地体罚,更有甚者请来家长协同教育。
孔子很赞同曾晢的观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孔子自己也赞同学习之余应春游,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今天,春游早就是可望而不及的。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不是休息,于是乎学生天不亮就上学,天不黑不放学,晚上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有补不完的课。想春游?妄想!
即使曾皙想知道孔子对子路等人的观点的态度,那也要等到“三子者出”才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而孔子也不在别人背后说坏话,只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不愧为大教育家,在教育上确实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这让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汗颜。孔子的教育是健康的教育,如果我们沿着他的路正常走下去,今天的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们都会幸福一些,健康一些。
二、《劝学》――“加负”教育
相隔一百多年,到了荀子时代,儒家的教育观念开始转变。荀子在《劝学》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一观点直接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荀子在文中要求学生“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学生坚持不懈,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即使是一块朽木,也要雕成花;即使是一块金石,也要镂空;即使是一根铁杵,也要磨成一颗绣花针。殊不知有没有这个必要。
这种过高的学习要求,必然带来繁重学习。此时的学习已经开始“加负”了。
虽然今天我们庆幸开始“减负”,但那只是一个骗人的幌子,甚至是一个陷阱。周末不上课,但要补课,而补课是属于加班,于是就得额外交费。结果学生并没有减负,反而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负担。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三、“锥刺股”、“头悬梁”――自残教育
与荀子同一个时代的苏秦有“锥刺股”的故事:“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
随后,晋代的孙敬发明了“头悬梁”的读书方法:“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绳系头髻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索必扯醒,以防困睡。”
他们的学习精神被教育者大势地加以宣扬,似乎鼓励学生学习时,学不好就必须向古人那样自残,教育萌发了变态心理。再加上后来科举制度的兴起,学习功利化的日益突出。儒家的“学而优则仕”被历代朝庭采用。读书可以做官,便成为国人的一个原始情结,成了国人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杠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读书赶考,便有机会做官,做官自然会有钱,这样红颜便会成为知己。大家都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希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正是这一思想的原始积累,当代中国教育也一直在走精英教育这条老路。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她能读书做官。于是读书要读最好的学校、专业,成绩要出类拔萃,能光宗耀祖。于是加重了教育负担,使“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病态行为得到充分肯定,并逐渐完美起来。在今天,有的教育者让学生面壁思过,让学生口衔粉笔保持沉默等,都是自残教育的升级版。
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器。这种病态行为深得家长和教师认可。虽然《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可体罚学生,但时有体罚学生的重大事件暴光。即使教师与家长不再以体罚学生的身体来达到教育目的,却转向心理体罚,或骂或打击,直接伤害学生心灵。世人坚信孟子的格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坚信本无错,但被世人用过头了,有些病态化了。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有病态化了,不摧残不成气,梅花开自苦寒来嘛,没有寒冬摧残,哪来梅花的暗香。
四、 “乖,听话!”――套套教育
从“三纲五常”到“三从四德”,无一不是束缚人性的套套。演变到教育上,其标准就是“乖”与“听话”,培养的结果就“老实”“服从”。
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评述过“听话教育”:“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到是没出息。”其实,家长教师为什么喜欢要求孩子乖,听话,其实是与“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有关联,是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流毒体现。说到底就是世人喜欢奴驭的本性体现。相比较而言,孩子学生年纪小,个性不独立,很容易受奴驭。于是,家长教师就从弱小者身上寻找奴驭他人的快感,体现一种虚假的成就感,权威感。
“听话教育”其实就是将家长、教师的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的一种强制行为。家长、教师都希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就像对像盆景一样:“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样一摧残,学生就中规中矩,像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而夭折天性,丧失个性。
在这种病态心理的左右下,我们的教育也就呈现出病态。我的孩子被奴驭惯了,不被奴驭倒不知如何学习成长了。可见,病态教育下的学生也呈现病态心理了。
病态文化里的病态教育,病态教育下的病态人格,演义着“以病态为美”的人生和历史。
病态教育束缚了学生个性,套住学生思维。
沉思啊!
呼吁啊!
走出病态文化,重铸健康心理,发展个性教育,重塑康健人格。
上帝,救救孩子,也救救大家!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