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5篇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16 7:20: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08
                       永远的巴金
                              王 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早在小时候,我的母亲与姨母就在议论鸣凤和觉慧,梅表姐和琴,觉新觉民高老太爷和老不死的冯乐山,且议且叹,如数家珍。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还记得《灭亡》的扉页上写的取自《圣经》上的一句话,说是一粒种子只是一粒种子,但是如果把它放到泥土里,它自身死了,却会结出千百万粒种子。这话使我十分震动,使我向往泥土,也向往并且震动于献身和牺牲的价值。 
  “文革”开始以后,我在伊犁,同院有一对工人夫妇,他们找了一本《家》偷偷阅读,读得津津有味,放低了声音告诉我他们阅读的感想。他们现在才知道《家》?这使我觉得他们未免少见多怪。到现在《家》仍然感染着征服着年轻的读者,这又使我赞叹感奋不已。然后我和妻把书拿过来,重新读一遍,仍然像读一本新书一样地心潮澎湃。 
  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只是在“文革”以后我才有机会见到老人,他忧心忡忡,他言之谆谆,他反思历史,他保护青年,他永远寄希望于未来。他远远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善于辞令,善于表演,善于抖机灵式地卖弄。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直到晚年,在建国五十周年的前夕,他与张光年同志一起泛舟杭州西湖的时候,他才表示,(由于国家的发展)“现在中国人能够直起点腰来了!” 
  我在一次又一次在交往中,还从来没有听他老人家讲过一句这种欣慰的话。他太苦了。我从前说过,当代中国至少有两个痛苦的作家,一个是巴金,一个是张承志。这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有一次,我看他老态沉重了,便信口开河起来,我说作家之间的无穷内斗可以组织麻将大赛决定输赢,青年热血过度沸腾可以组织摇滚或秧歌大赛,优胜者可以免费环球旅行。他笑了。他用执著的四川口音重复我的话说:“呵?这就是你的救世良策?”他每一个字都吐得那样认真,使我惶恐觳觫无地。事后我愈想愈悔,便打电话给小林致歉并检讨自己的放肆,但是小林说那次见面是他老一些日子以来最高兴的一次。唉,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 
  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读    树    
                               李国文
  李国文也善写历史,调侃幽默,戏说事件,臧否人物。不多见的是一篇咏物的文字《读树》(第10期《中华散文》),写树的沧桑,树的长久,人与树的相通相近,相依相携,“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读树读多了,即能够参悟出人生的道理。
                              ------《丰实的收获——2005年中国散文漫谈》
  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亲吻一棵树          
                                陈永林
  那年高考,我以几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我对母亲说:“娘,我想重读一年。”母亲叹口气说:“钱呢?”母亲说的是实话,今年年初为治父亲的病,为办父亲的丧事,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 
  离开学的日期越来越近,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还总做恶梦。梦醒后,我睁着噙满泪水的眼,心里喊着,我要读书,我要读书啊。 
  为了读书,我铤而走险了。 
  晚上十二点钟,村人都酣睡着。我开了门,潜入邻居的牛栏,牵着牛绳就出了门。此时,一只狗朝我恶狠狠地叫,我喝一声,该死的狗,连我也不认得了。狗不叫了,我牵着牛就出了村。我想把牛牵到邻乡的牛市去卖。我估摸这头水牛可以卖八九百块钱,那我一年的学费就有了。待我大学毕业后,我加倍还钱给邻居就是。 
  翻过两座山,就到邻乡了,可山路极难走。山路很窄,路旁边是半人高的茅草。月光很暗,我又没有电筒,因而走得很慢。 
  茅草极滑,耳边的风呼呼地叫。一块石头绊了我一下,我摔倒了,掉下山崖了。我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喊了两句,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醒来后,我竟然睡在床上,被单上有股女孩身上的香味。我喊:“有人吗?”屋里没人。天刚亮,我有点渴,想找水喝,一动,腿却钻心地痛。腿上敷着草药,绑着绷带——谁救了我呢? 
  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进来一个姑娘。我说:“感谢您救了我。”女孩说:“没啥谢的,你该谢那头水牛。水牛不停地哞哞叫,把我吵醒了,我循着牛叫声寻去……”“那……那头牛呢?”“我给你送回去啦。牛认得路,我让它在前面走,我在后头跟,牛进了你的村,我就回来了。”“真的谢谢你。”我的泪水竟然掉下来了。女孩儿说:“饿了吧?我给你下碗面条。”女孩儿忙开了,烧水,切葱花,下面条。此刻,屋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香味,女孩端着一碗面条递给我,说:“吃吧。” 
  天已大亮了,我这才看清了女孩儿的面容,她眉眼清秀。女孩儿见我盯着她看,红了脸,低下头吃面条。“你一个人住在这儿?”我无话找话,“你叫啥名字?““嗯,我爹去城里卖药材去了。我叫玲子。”我的面条里还卧着三只鸡蛋,玲子的碗里却没有,我要拨一只给她,可她一躲,鸡蛋掉在地上了。玲子生气地说:“叫你吃你就吃,我最讨厌客气的人。”玲子捡起鸡蛋,在瓢里洗了洗,又放进我碗里了。 
  第二天,我要回家——我不好意思给玲子再添麻烦。玲子说:“你这样能回家?你的腿不治好,就会留下后遗症,今后走路永远一拐一拐的。我给你每天敷一次草药,一个星期你的腿就会没事了。”一回,玲子给我敷好草药,说:“有句话不知该不该问?”玲子见我点点头,问:“你为啥要偷邻居的牛呢?”我感觉脸上像被人扇了几个耳光,火辣辣地痛,耳畔也似有千万只蜜蜂嘤嘤嗡嗡地叫,眼前的啥东西都变成双份。我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想立马在她面前消失。 
  “啊,对不起,我不该问。只是这两天晚上你都在大喊大叫的,说不该偷牛。我以为你讲出来会好受些……”我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淌下来,“都怪我家穷……” 
  我讲完了,玲子也一脸的泪。玲子说:“我想帮你。我有800元钱,你先拿去读书。”我不停地摇头:“不,不要,我怎能拿你的钱,我已欠你很多了。”玲子说:“就当我借给你的,你今后加倍还我就是,我就当把钱存进了银行。”我这才接了玲子的钱,泪水一串串掉在手里的钱上。 
  一个星期后,我的腿彻底好了。 
  玲子转身进屋了,片刻,玲子一脸灿烂地站在我面前。我很想拥抱一下玲子,很想亲吻一下她,但我没。我说:“瞧,这棵挺拔的松树多像你呀。”我走上前,紧紧拥抱住这棵松树,吻了吻,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玲子听懂了我的话,在身后喊:“你上大学前一定要来看我。” 
  一年后,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看玲子了。玲子不在,屋里只有一个中年男人,我问:“大伯,玲子呢?”“在那里。”他指了指我去年亲吻过的那棵松树下的坟包说。我的腿一软,双腿一下抽了筋骨样要瘫倒,我忙抱住松树,满是泪水的脸紧贴在松树上,哽咽着,“玲子,我来看你了……”后来我才从玲子父亲嘴里知道,玲子得了白血病。玲子临死前留下遗言,说她要埋在我拥抱、亲吻过的松树下。 
                独处与思考    
                              石庆华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吸取营养,陶治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自寻欢乐,傲视世俗。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一分钱情结     
                              林 希
  上世纪50年代的一首歌曲,歌词的第一句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歌词朗朗上口,歌曲动听,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可贵的是,这首歌曲教养了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了高尚的“一分钱”情结。一分钱是个什么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一分钱买一包火柴,一分钱可以存一次自行车,一分钱可以买一块用彩色纸包装的水果糖。即使是在低工资时代,也没有人把一分钱看在眼里。但是,一旦在马路上看到了一分钱,事情的本质就起了变化,捡起来,或者是踏过去,表现了一个人对于货币的尊重。尊重货币,更体现着一个人神圣的公民意识。更重要的是,捡起这一分钱之后,以高度主人翁的态度交给警察叔叔,更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从小处做起,培养廉洁品德,为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代进步,市场经济体制下,工资成倍增长,低工资时代结束,进入小康,一分钱不再被人重视,甚至于几乎不再是货币概念了。前些时间我经过马路边的餐桌,那里卖蛤子,一小盘煮蛤子,盘边儿上放一枚一分钱硬币,食客用来挠蛤子壳。食客用过之后,店主收起盘子,将盘中的蛤子壳和那一枚硬币一起倒掉,这一分钱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至于一般商店,物价已经是以角为计算起点了,正规超市,规规矩矩,还有分位值,选购物品,结账,电子计算器亮出结果,也是小数点以下二位数。但收款时,等到找回顾客几分钱的时候,许多人就将那几分钱丢在柜台上扬长而去了。 
  一分钱时代已经终结了。 
  住在美国,已经沉睡多年的一分钱意识又在我心中复苏了。美国堪称是世界首富,美国人的收入绝对比我们高,最低收入,超市打工,一小时也是好几美元。顽皮的中学生,下学后到超市收三小时款,下班领个十几美元,存着去看棒球赛,再找个没人的地方,几个坏小于喝啤酒。而至于白领的收入,对于中国人来说,那就更是天文数字了。 
  美国物价,绝对以小数点以下二位数字标注明白,有名的9.99。是最通行的标价。怎么就一定要是9.99呢?明明就是10元钱了么,美国人再小气,也不会计较那一分钱吧?但美国人非常在乎这个9.99,你标10元,保证没人理你。标了9.99,就是实实在在的9.99。你付款时,交上 10元,收献员非常认真地找你一个硬币,你不将这枚硬币收起来,这笔生意没有结束,收款员会等你,后面等侯的顾客也不会走上来,结他的账。在美国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人丢下那一分钱硬币扬长而去的。儿子说,如果你斗胆丢下那一分钱硬币,商店里会有人追出来,恭恭敬敬地提醒你:“先生,你忘了钱。” 
  多少钱呢?一分。 
  美国随处都有九九店,所谓的九九,就是99美分,欠一分钱就是一个美元。这和日本的百元店一样,卖的都是淘汰物品,过时的小刷子,小碗小盘,更有许多平日用不上,用时真缺手的物件。一百日元以现行比价算,中人民币的6元,一美分则只合人民币8分。对于年薪10万、8万美元的美国白领说来,一美分算得了什么?换上我,每个月能够收入上万元人民币,莫说是一分钱,就是一元钱,我也不在乎了。 
  一分钱,不只是一个货币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修养,一分钱包容着许多深层意义。成人随意丢弃一分钱,就不可能培养孩子的一分钱意识,孩子自幼没有一分钱意识,长大了自然就不知道一分钱意味着什么。在国内,我常常看见家长领着孩子购物,当收款员找出几分钱的时候,家长不屑地扬长而去,孩子也毫无感知。如此下去,那就再看不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象,更没有人捡起这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了,警察叔叔自然少了许多麻烦,但在孩子们的心灵中造成的空白,实在就更难修补了。 
  美国马路上你是捡不到一分钱的,美国人将一分钱捏得很紧,倒不是这一分钱能办什么事,是这一分钱意识实在太重要了。 
  今年春天离国之前,马路上遇见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向我伸出手来,理直气壮地向我说:“老板,帮我一元钱。” 
  你瞧,乞丐已经以一元钱为起点了,如果你斗胆给他一分钱,他很可能以为你在骂他。 
  何以乞丐如此无理?因为我们大家早就将可贵的一分钱情结丢弃了。 
  独处与思考    石庆华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吸取营养,陶治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自寻欢乐,傲视世俗。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经济要发展,生活正在走上小康,国民平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一分钱情结还有什么意义?国人应该好好思考,发达国家有他们的财富观,但发达国家的人民没有丢弃一分钱情结,倒真应该我们好好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