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至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小结
作者:张小兵 时间:2006/6/27 19:23: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930
一、常规工作
1.集体备课的定期开展
集体备课活动在高一语文组的开展并不是一时热火朝天,一时悄无声息的;备课组基本保证每周有一次备课活动,同时集体备课内容丰富多样,并整理成文:如学期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课文教学设计的实施、专题能力的培养实施方案、统一教学进度、关于作文序列的思考和探讨等等。半学期下来,11位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都展示在这些集体备课记录的字里行间中。这些文字见证了高一语文备课组从建立到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2.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舞台
本学期以来,备课组十分重视新教和年轻教师的锻炼与培养。组织5名教师参加了江宁区青年教师教学PK赛,获得了区教研室老师的好评。期中考试中青年教师所带班级均取得了好的成绩,年级学科均分在联考学校中名列第一名。
3.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
备课组成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并贯彻每一专题的教学重点。落实常规教学,抓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测试等五个环节。本学期,高一语文组教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姚孝明、张小兵老师开设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大市级观摩课;针对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隔阂问题,张小兵老师开设了爱国主义专题研讨课,学校教学开放日中,张小兵老师代表教师发展学校学员面向全省开设公开课;作为新教师,南黎黎、陈青两位老师开设了“教与学的关系”研究课,备课组老师从备课到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点评;作为工作五年内的教师,陈燕、谢自芬、杨飞老师开设了“效率课堂”专题研究课;自开学以来,本备课组共开展推磨听课18节次,组员认真备课,保证有专题、有特点、有研讨、有整改、有提高。
另外,我们还组织陈燕、杨飞、谢自芬、李金华、赵建文、南黎黎、陈青6位年轻教师开展了备课组内的“同题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同教《品质》一文),大家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亮点,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高一备课组老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文学积淀,提高文学素养。阅读课做到有计划、上规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享受体验艺术的快乐。
针对学校给备课组训练时间不足的问题,备课组加强研讨寻找对策,确立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规范化、试题化,学生回答标准化、多元化的思想。同时,由姚孝明、张小兵老师负责专题训练试卷命题、作文训练拟题工作,尽最大努力弥补训练不足的缺憾。
4.师徒结对的工作
高一语文组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有7名,其中新教师2名,师徒活动开展的好坏,新教师能否快速成长关系到备课组的教学质量。7位教师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并不拘泥于师徒间的互相听课,并主动。在期中考试中,南黎黎、陈青两位新教师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备课组中并不落后。
二、特色措施
1.高一年级诗歌朗诵会的开展
诗歌,能让人睁开“耳目”,打开凝聚在心灵深处的情感。诵诗、品诗、悟诗,能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想象在诗歌情感支配下飞跃,青春在诗歌激情朗诵中飞扬。配合诗歌单元的教学,高一语文组通过小组朗读比赛和班级朗读比赛的方式,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在3月举办了高一年级“祖国土”诗歌朗诵大赛。朗诵可以说是品味鉴赏诗歌的最佳方法,在朗诵中可以欣赏到诗歌的意境美,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高一语文组的此次朗诵大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诵读兴趣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堂成功的、生动的开放的大课。
2.作文教学方式的探索
①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学生文学积累少,还谈不上作文材料的多样、新颖),进行作文序列设计,建立了一条由规范训练到自由写作的路。具体方式:选好范文,分析讨论范文的结构,严格按照范文仿写。仿写一遍不够,再写第二遍,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②张小兵老师试点“师生同舞台”教学方法,如:师生限时同题作文、师生写作同题读后感、师生共悟诗歌创作等,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古诗文积累的增加
本学期共要求学生背诵75首古代诗歌和150条名句,熟读优秀作文的开篇、结尾、精彩段落、文采片段,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4.以科研带动教学
本学期组内成员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并注重教科研的书面表达和总结。5名教师参加江宁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大赛,5名教师参加省论文大赛,多人次获奖。另外姚孝明老师发表论文1篇,张小兵老师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10篇、参编书籍4部。
三、平时训练中突出的问题
1.卷面情况:大多学生能做到字迹工整,按指定要求答题。但是还有相当数量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够整洁,主观表达题涂改现象严重。
2.答题内容:①错别字、病句较多;②常规答题步骤掌握不牢靠;③表述语言口语化现象较严重;④很少运用术语;⑤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较多,表述不到位。
3.作文:①记叙文,大多学生能从学习、生活的中发现一些东西,但缺乏开阔的眼界和细腻的内心情感,很少有学生写到灵魂的深处的发现,因而大多学生写的是发现亲情和友情的题材。少数学生文体不清,抒情大于叙事,甚至没有叙事。还有部分学生写的内容层次较浅,如发现父母老了等。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必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②议论文,突出问题有三个:a、论点提出太慢,可以造所谓“凤头”;b、不会列分论点,缺乏论理的正确思维方式;c、论据太少或以论据代替议论。
四、我们的思考: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①学前读。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③学后读。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并及时写作读后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①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②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3.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
4.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内的小型训练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规范的话、写规范的文字,把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教给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