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主要阵地,实施心理教育

作者:大圣中学 张民树|  时间:2004/8/15 16:31:07  来源:原创  人气:714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教育界史无前例的关注,许多中小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常识课、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就在轰轰烈烈地抓心理教育的同时,一个主阵地——课堂——却往往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那么,怎样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放飞爱心润泽心灵。
  用爱心才能换取爱心。教育是由爱发出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是无法照进学生的心灵的。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最有效的,他们常常通过教师的言行来透视人生。教师经常跟尚不谙世事的学生打交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遵守纪律或不尊重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可能情节较严重,这难免让教师气愤、恼怒。教师的这些情绪一旦传染给学生,就会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那些火气过旺的青年教师,对学生违纪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盛气凌人,压服学生,给学生心灵带来沉重的创伤,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忧郁感,甚至丧失爱心,仇视社会,产生变态心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不吝向学生放飞爱心,传达爱的信息,让学生在爱的润泽中学会感恩,学会关怀,学会用爱心酬报社会。教师应尽力将课堂教学营造得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同时也要学会察颜观色,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使教学活动始终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这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教材潜移默化。
  只要善于发现,各科教材都有不少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课堂教学就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内容来进行心理教育。如唐代诗人杜甫,幼年丧母,一生四处漂泊,面对种种不幸与打击,他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成为受人敬仰的文化名人。北宋范仲淹由于主张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诬告,被迫离开朝廷,他却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在教学中把这些名人所受的苦拿来让学生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对照,定能激发学生奋斗的勇气,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
  另外,结合教材内容从反面激励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常可用到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区别类型因人施教
  心理学上将人的性格分成多种类型。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批评教育方式,发扬学生气质的积极特征,抑制其消除特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宜直接了当。而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则应多关怀鼓励,宜委婉暗示。
教师在课堂中还要创设成功机制,既要考虑到优生,也要让后进生能在品尝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必胜的信心。
  四、抓住契机及时教育
  不同的时机其教育效果是不相同的。先来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请安徒生破案”的事例吧:班上罗兰的一本《恰同学少年》不翼而飞了,这该不是件好事。然而,李老师却颇具教育敏感,抓住这一契机,在第二天讲授《皇帝的新装》的过成中,设计有关保留“童心”的教育,生动的教育终于使那位偷书的学生找回了童心,将书还归了主人。(《走进心灵》P176-178)
  可见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契机并非随时有抓,也非随便就可以抓到,他要求教师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敏锐的眼睛,要求教师做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