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为什么总是那么“孤独”?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26 7:43: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6
  教研,这个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现实语境下却那么令人“陌生”。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大小小的总结和表彰场合,总是将教研放在不可或缺的位置,予以强调,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文字的报告背后窥见教研处境的尴尬和无奈,即便是教研直接“经营”与“产出”的学校,教研计划虽然赫然张贴在墙上,俨然写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条例中,公然挂在校长的嘴上,可是现实情境往往是“徒有其名”的教科室主任一个人孑然“奋战”的事情。这种给予教研以充分的“口誉”上待遇而实际上没有“实惠”的处境,构成了当下教研独特的“孤独”身影。在一片“科研兴校”的轰响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教研事实上的寂寥与落寞。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一方面是各级各类相关舆论对教研在课改中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认同与肯定,一方面又是学校和教师上下一心地对应试教育的扎实经营。而应试教育所具有的显性特征,虽然也标榜着教研的旗号,但是只要深入考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教研不外乎是对考试题型的积极应对与孜孜“揣测”。实际上,多数学校的教研已经发生了不少异化。因为在升学率的重荷下,教育已经弱化为师生共同营造的“题海战”的单一“操作”行为,教研自然而然也就沦落为对应试技巧的追逐与“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教研这种“落魄”命运的呢? 
  变味的论文评比使教研失去了信度 
  [现象]一年一度的论文评比时间又到了。先是省教研机构发文到各县市教研机构,然后由县市教研机构转发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教育办发文到所属的中小学。名义上是教学论文评比,但实际上花样繁多,有语文、数学等按科目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有师德论文评比,有电教论文评比,等等。论文一般除了内容和字数上的限定外,还有格式的要求,比如一律要求打印稿,一式三份,字体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求附软盘一份。因为参加论文评比有许多丰厚的“待遇”,比如与晋升职务、评选优秀等直接关系到教师利益的方面挂钩,所以教师参评“热情”非常高涨。有的教师为了使获奖的概率增大,往往一次送交好几篇。论文由所在学校统一送达乡镇教育办公室,进行初评;初选通过后再送交县教研室进行二评。这样逐级筛选,直至省一级。省里获奖后,如果碰到国家某个教研机构有论文评比的话,还可以参加国家级论文评比。乍看起来,这种论文评选程序非常严密。实际上,每篇论文除了每一级都要交纳数量不等的评比费用外,其中玄机还是非常奥妙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力”因素,要想获得县市一级一等奖的可能微乎其微。所谓外力,不外乎运动各种“关系”。而最后获奖的论文,多数都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很少有什么真正的实用价值。一旦评比结束后,这些获奖论文就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垃圾。其实,上上下下心里都清楚,这些论文很少有教师自己动手写的,差不多都是东抄西摘、网上下载得来的。因此,一年论文评比下来,往往来自同一“出处”的两篇论文,虽然只是题目不一样,但一个可能获奖,另一个可能什么奖也不得。不过,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交了“银子”,都能得个三等奖或优秀奖什么的。 
  [评析]教研机构进行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问题是,论文评比本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科学、公正、客观的评比原则,不仅要注重对论文本身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论文形成过程进行评估。如果只是对教师提交的论文评出等级,而忽略对教师论文的生成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也就失去了论文评比对教学本身的“能动”作用。更何况,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论文形成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的标准和规则,只要教师交上来的就视作论文,也就极容易滋长论文造假之风,给论文弄虚造假开方便之门。实际上,就论文评比的本质意义上来看,论文只是一种文本形式,它的前“因”后“果”才是论文评比实际效用的重心所在。即是说,考察教师论文“生产”过程和评比结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某种程度上比论文评比结果本身更重要。而目前相当多的教研部门只是对论文的“评”负责,而对论文形成的事前和事后置之不理,是有悖教研伦理准则的。这样的论文评比活动几乎与教师的实际教学发生不了多少关联。特别是评比过程的许多“灰色”环节,更使评比的信度大打折扣。难怪有的教师揶揄地说:“论文评比纯粹是形式主义,说白了不过是为了捞两个钱罢了。”此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教研机构组织的“为论文而论文”的论文评比活动对教师从事教研热情的“瓦解”作用,致使一些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研活动逐渐失去教师信任与支持,也是教研陷入“孤独”境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偏狭的成果认定使教研失去了效度 
  [现象]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到了。某中学的教科室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公布成果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然后由各科室和教师上报当年的教研成果,最后由教科室对照评比标准定出奖励等级。其实,认定内容也非常简单明了,一是对各类统考成绩和升学率的认定,二是对课题完成情况的认定,三是对教师发表在教育类核心刊物论文的认定。其他诸如辅导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竞赛活动获奖、指导学生作品发表以及教师在有关非核心教育报刊发表的文章,皆不在认定之列。 
  [评析]考察一下该校教研成果的认定内容,无论项目的确定还是认定的标准,都显得非常“实在”和“高级”。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研成果来认定,足以显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视,毕竟学校的存在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的。问题是,教研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氛围的营造。“核心刊物”,定位可谓到位,但身负教学繁重任务的教师,有几个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标准过高,势必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也容易使教师对教研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实际上,只要是属于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一些随笔感言,只要得到相关报刊的认可,都应该作为教研成果对待。如果一味地按照僵化的所谓论文的套路来约束教师的研究,习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教师的论文写作,既不切实际,也只会冲消教师对教学点滴的总结与反思。尤其是教师组织开展的一些针对学生兴趣和特长而进行的一些课外辅导与竞赛活动,更应该大力支持与推助,更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活动看作是“不务正业”而排斥在教研之外。某种程度上,恰恰是这些活动最能体现学校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最能反映一所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淡漠的研究意识使教研失去了强度 
  [现象]一项关于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表明,相当多的教师一年到头除了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基础训练”外,几乎很少拥有相关的本学科的其他研究书籍,更别谈其他学科书籍的涉猎了。在一项针对语文老师的“你知道这些报纸和杂志吗”的调查中,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对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研究类的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了解甚少,更勿谈自费订阅了。在一项“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中外著名的教育家”的调查中,不少教师把鲁迅当成了教育家。事实上,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形态,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很陌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少教师仍然惯用“题海战术”,依靠加重学生机械训练量的落后方式,来获取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很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 
  [评析]某次,与一位教师朋友聊天,聊到读书,朋友一脸苦相,“哪有时间啊?”这位朋友在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一直做高三“把关”门将。“成堆的练习册,如山的考卷,都得花大量的时间去批阅啊!”暑假期间,我给小学教师上继续教育课,课下我跟他们聊起了读书,他们大都表露了相同的无奈,“没有时间啊!书太贵了,买不起啊!” 
  当老师辛苦清贫,这是有目共睹的事,但读书是教师的天职啊。一个只读教科书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出境界来的,更不能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更高境界。我常常想,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将意味着什么?一个连《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没有读过的语文教师,是没有“资格”给学生上《草船借箭》和《武松打虎》的。因为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只能就课文上课文。他传授给学生的只是“就事论事”的知识“复制品”。想一想,一个熟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他会左右“粘连”,视野开阔,将学生引向广阔的历史风云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他会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沉浸到那种阅读的美妙情境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奔涌的事件,那些聪明的智慧,都会汇聚在他的课堂上,从他的口中汩汩而出,学生自然会在老师挥洒的语言纵横中,萌生出对读书的倾慕与向往。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也是使自己少一些“匠气”、多一些研究意识的开始!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huaiheliu 于07-30 10:51发表评论: 第1楼
  • 切中时弊,怎样改观?应有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