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与雕龙——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反思与认识
作者:马建梅 时间:2006/8/24 13:13: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67
那么,什么才是“铸魂与雕龙”呢?在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通过教书来育人,为了育人而教书。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教书与育人,二者俱差,是不合格教师;一好一差,是瘸腿教师;二者平平,是平庸教师;二者俱佳,才是优秀语文教师。二者俱佳,不但是工作的方向,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也许—辈子都达不到,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接近这个目标。
“长江后浪推前浪”,多少届学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无论做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我总是想方设法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感到班级的温暖,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保持一颗自信的心,让心态特殊的学生融入群体保持平和。我时时告诫自己,关爱的目光要更多地投向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社会公正不断受到有良知的学者批评的今天,学校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一方净土,应该是孩子们享受公正的天堂;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是公正的化身。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对天资优异的学生,我则更注重发挥他们的潜力,规范他们的品行。我一直认为,教育教育,育要爱心,教要规范,这应该是教育的两种最基本的内涵。只有爱心而没有规范,爱心可能成为纵容;只有规范而没有爱心,规范就是压制。教育就是发掘课程里的人文因素、精神火种、价值导向、思想萌芽,去影响,去规劝,去要求,去熏陶,去提升。所以,无论做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我总是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前几天,一个武汉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来看我,他说,老师,说句不恭的话,当初您在课堂上讲的好多语文知识我都忘光了,但您说的做学问先做人的话,却是我奉行的法典,是它使我赢得好人缘,也是我毕业应聘一举成功的重要原因。
九八届毕业生司海涛(当年的理科状元),各门学科成绩优异,但就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从不做值日,也从不给其他同学讲解疑难问题。为此,我一个学期单独与他谈话不下二十次,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仅开始做值日、为同学讲题,而且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毕业时,第一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在北京中关村日立公司做软件开发工作。他在每年的新年电话中都不忘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终身感谢老师让我学会了合作,使我懂得了在劳动中最能表现人的品德的道理,没有这些理念,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位置。”
我曾教过一名农村的贫困学生:入学之初,他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很大,我总想方设法解决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师,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无法报答,总有一种负罪感。”我说:“你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材,回报整个社会,这就是对那些好心人的最大回报。”从此,他全身心地投人学习和班级管理之中,毕业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现任深圳科龙电子公司北京分公司老总。作为老师的我为他感到自豪,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应该是鲜活的,应该是魅力无穷的,应该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给予自己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因为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爱学生就是爱自己,发展学生就是发展自己,成就了学生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
去年,我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她叫刘辉,九九年的毕业生。她说是老师的一句话,叫她成就了今天的事业。那句话是:“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否则,自卑的她无论如何也是当不了天津电视台的记者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比安徒生逊色。
在师生关系产生新变化的今天,我仍然没有放弃语文的教化功能,仍然相信“孺子可教”,仍然在不太理想的大环境中“不可为而为之”。在这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有“乌托邦”精神,要有作“精神导师”的勇气。
有时候,我也会恨铁不成钢,我也会金刚怒目,但潜意识里却把自己视作学生的兄长,道德观念里有把价值的尺子,这一切都是顺乎天性,发诸真情。多少年过去了,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在努力铺垫学生的精神底子。“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这是我用以自勉的箴言。
语文教学先不要奢谈“好”字,要教得“准”,就难极了。 “准”就是真,就是信,就是不走样、不夸饰、不歪曲、不自以为是, 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古人强调:“术有不可不慎者。”现代人标举“教书育人”、“科教兴国”,可见教书育人是件大事,也是难事。再说,本人不是舌吐莲花处变不惊的语言高手,也不是举手投足就能传情达意的表演天才,所以只能二十几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行的课多学习,前辈的话多聆听,专家的示范多观摩。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自觉关注理论,有意识地用理论指导教学,努力追求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修养为目标的教学特色。“语文姓什么?”尽管众说纷纭,但我始终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表述能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言语教学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这既是目标,也是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据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应该实践六条原则:1.主体原则,能力只有在主体意识苏醒的前提下才能够形成,也就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2.实践原则,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开放原则,要“开窗放人大江来”,即立足课内抓落实,勾联课外求拓展(这也是本年度我们年级备课组的研究课题);4.整体原则,即“七宝楼台拆不得”,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育人效果的完善性;5.积淀原则,注重积累、渗透和沉淀,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人文教育、人性陶冶、人格培养、人情渗透(本人就以上两点写的论文《立足于“本”,着眼于人》曾获吴忠市优秀论文一等奖,自治区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我开始关注语文课程,意识到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贯彻了“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由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教育主宰者转变为全力引导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现代意识、更富于人性化教育服务的引领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学生,二是开放教学。
首先是尊重学生。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师应当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我也会帮助分析原因而不会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创造,哪怕只是一点点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言行中体会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尊重。让尊重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而不仅仅是一个挂在嘴上的词语。我努力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开放教学。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积极拓宽教学视野,订阅多家语文报刊,以便能汲取到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最新的教研成果,一方面大胆革新,在课堂中融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年来,我先后指导十几名同学在全区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或在网络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我也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网上文学社“乱悟堂”也在校内外颇有影响。深受学生欢迎。现在,这一届学生马上就要离校了,有把它交接给了下一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桶水”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找水的规律,寻找活水的源头,在教学中要发现总结规律性的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据此,每学期我都布置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拓宽拓深学习的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 的方法。如:培养学生情感“六法” ——巧设悬念,诱发感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以美传情,情满胸怀;以情传情,情感共鸣;以理激情,陶冶情操;以神传情,内化品格。在这方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以美冶情 以美养德 以美导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分别获全市、全区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尊重学生和开放教学,使我的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常的情形是,如果遇上临时加课,即便是本班的班主任来,学生也会异口同声的选择我的课。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够和学生融为一体是我教学实践的又一成功尝试。
首先,用丰富的学识赢得学生尊重。一方面要让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让学生上完这一节课就盼望着下一节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根本;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各种方式不断汲取新知识,包括挤出时间对各类名著广泛涉猎,以及订阅多种语文教学刊物,广泛学习和研究全国各地语文教研新成果等。教学中借鉴运用,在实践中创造发挥,强化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最终赢得学生的好评。所以,在每学期的评师评教中,学生都会毫不犹豫的把最高分数打给我。因此,本人获得了学校含金量最高的荣誉称号“师德标兵”。
其次,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时刻刻都要要求自己以正直的人品,美好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情感,对真善美的渴盼与追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这既能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更会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沟通赢得学生。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把“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作为行动准则,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第四,用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来吸引每一位学生。我喜欢把“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于教学,大胆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时代特征。就拿寒暑假的语文作业来说,惯例都是布置几篇作文,而我布置的作业一直就是看电视,读中外名著,走访社区、村庄,了解社会,开学后召开影视评论、读书报告会、假期见闻征文比赛,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课堂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课件《再别康桥》获自治区一等奖。
但说一千道一万当老师的最真的存在是平凡,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虽会成为一种永久的伟岸,但它的前提是必须耐得住平凡与寂寞。跋涉于文字间走不进灯红酒绿的喧闹,却读得懂风清月白的宁静和旷远。疲惫而忙碌的日子里,我没有想过“惊天地,泣鬼神”,只想着用道德和智慧的甘泉,浇灌出一片如茵的芳草地,用坚实的脚步,书写一段段青春的壮丽诗行。我始终牢记着刚刚踏上讲台时老校长的这样一句话:“甘于寂寞,安于贫困,勤于耕耘,乐于奉献。我无悔,我的选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无限风光好。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虽然有了一点点进步,但和众多前辈、同行相比,我的成绩仍微不足道。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荆棘、坎坷的尽头一定是无限美好的春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