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机因素
作者:金卫中学 马丽 时间:2006/8/27 23:00: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8
例如:一个人想吃面包,有了对某种食物的需要就会激起他产生一种想满足并实现它们的愿望,他便会想办法得到面包,当人的愿望指向行动并成为推动行动的一种心理驱策力时,就变成活动动机,这种动机用在对学习的需要上,就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一个毫无求知欲的学生对长期的在意义的学习是不会何等出努力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要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我的做法是:
一、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需要,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学习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学习需要就成为人们学习活动的动机了,学习需要作为人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动力,因此,学习需要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通过对各种具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研究,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表现需要。自我表现需要又是人类最高层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我是怎样调动学生的成就需要呢?
案例一:课文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师:李商隐出生于小官僚家庭,19岁因文才很好得到牛僧孺党人令狐楚赏识,25岁经令狐楚推荐中进士,26岁,李德裕党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任他为掌书记,并与其女儿结婚,后牛、李两党争权加剧,他不得不在两党间生活,牛党执政,他倍受排挤,他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清寒生活,穷愁潦倒到死,卒年46岁。今天我们要讲他的《无题》诗,李商隐这首诗发表后,人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有人说这是一首表现对政治不满的诗;有人说这是一首表现相思之苦的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表现请求引荐之作,你们认为人们为什么会对李商隐的诗产生如此多的理解,请同学们从诗中分析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
学生思考,接着纷纷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1:因为李商隐的诗命题为《无题》,本身就给人想象的空间
学生2:我认为之所以有人说这是爱情诗是因为诗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这样一句表达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
学生3:我也认为这是一首表现对政治不满的诗,因为当时作者身陷于牛李党派之争的政治斗争中,他在牛党中起用,却娶了李党王元茂的年女儿为妻,牛党执政的时候他倍受排挤,“东风无力百花残”说的就是李党王元茂由于不得志无力保护他的女儿女婿,以致“相间时难别亦难”。
学生 4:之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首表现相思之苦的诗,我认为是因为诗中“相间时难别亦难”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
学生 5:说这是一首请求荐引之作,大概是因为“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句的意思是说我身陷囹圄,希望“青鸟”——传信的人能够发现我的才华,并殷勤荐引我。
这节课通过对李商隐所处背景的了解,同学们能从多角度理解《无题》思想内容,为讨论设下铺垫。一节课虽然才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设疑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调动学生积极动机因素,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快乐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动机
孙雯对观众说:在中国踢球知道足球的分量,在美国知道了足球的快乐。
王治郅对观众说:在中国走上球场感到的是责任,在美国感到的是快乐。
米卢的训练理念是快乐的足球。
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形成快乐语文的理念,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过于强调单一的标准,过于强调考试这根指挥棒,而应该多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不求一致,只要说的有理,就要给学生以鼓励,达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 课文《致橡树》
这是一首爱情诗,多数人认为在中学里面大谈爱情似乎是不妥当的,所以在讲这首诗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回避话题。我也看过不少有关这首诗的教学案例,虽谈爱情,大多是教师例举诸如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的历史上沉重的爱情故事,这无形中就为分析《致橡树》设下了学生沉重的话题。我的教法是渗入快乐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动机。步骤一:通过反复朗诵,重点鉴赏的方法感受橡树那种“像刀、像剑、也像戟”的阳刚之气;感受木棉那种虽“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的独立意识;感受木棉要与橡树共分“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平等爱情观;感受木棉要与橡树“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伟大爱情。在反复朗诵和鉴赏中让学生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步骤二:学生自己谈现代中学生对爱情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现代中学生对爱情这个概念很模糊,以为只要喜欢就是爱;有的学生说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凌霄花”似的爱情,借别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现代的中学生做痴情鸟儿的不多;有的学生说女诗人舒婷做为一位中年女性,她对爱情的话题写得很沉重,我们中学生谈爱情就不会想那么多……不知不觉中每位同学都在思索着,即谈爱情,又学语文。为了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还利用辅助老板——电影《简•爱》片断,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简爱虽深深地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的爱情遭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她发出了爱情宣言: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平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人格的独立、精神的平等。讨论、看电影,快乐,这堂课下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动机,也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爱情。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已经在教师中达成共识,但在调动学生动机因素上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还需要教师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上只是我的上点浅薄的教学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