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作者: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朱丽群  时间:2006/9/2 6:49: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那么,如何让孩子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从电视机、游戏机旁边走向奥妙无穷的读书生活呢?我认为, 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怎样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似乎是令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他们常常抱怨孩子太贪玩,对书本不感兴趣。岂不知阅读习惯与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 从图书的外在形态入手,及早帮助孩子认识图书。孩子认识图书,首先是把它当作物品来看待,对于图书有什么作用,则要等到长大以后才会知晓。在美国,许多家庭在孩子一出世,父母们便在孩子的摇篮里摆上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画书。起初,孩子们用嘴咬、用手撕,口水弄湿了书页,只把图书当成了一般的玩具。以后当孩子稍大些,父母便开始用夸张的语调照图书讲故事。天长日久,孩子渐渐地对图书产生认识。随着长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向父母要玩具、要零食。这时,父母们可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逛书店、图书馆,使孩子的物欲趋向于图书的方向;同时在节日和孩子的生日买一些好书送给他们,尤其对已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更要如此。当然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护图书,不能把书弄坏。如果孩子不小心把书撕了,家长要及时与孩子一起把书修补好,千万不能不管不顾,由他去撕。凡是看过的书都要整齐地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条件,或放在书架上,或放在纸盒中,假如书很多,还可教孩子编号,整理时按号的顺序放好。这种良好的习惯,对以后入学学习,能否爱护书本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从朗读、讲故事入手,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喜欢书。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他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 
  记得我的孩子进入呀呀学语期、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常常讲故事、读诗文、猜谜语给孩子听。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听起大人的讲演也格外认真,还常常免不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有呢?” “后来呢”?“为什么?”“我还要听!”等等。这些讲演对于及早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小诗,使孩子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一种寻求新知,了解新世界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告诉孩子:这些有趣好听的东西,很多都是爸妈从书上读来的,你想知道许多故事吗?我来教你读书。我还采取先自己讲然后孩子复述、和孩子一起看书讨论、讲故事比赛等方式,让孩子逐渐进入读者的角色,增强阅读的兴趣。
  一旦有了兴趣,你不让他阅读都不行。孩子从注有拼音的少儿读物读到普通的少儿读物,甚至连我订阅的报刊杂志也读得津津有味。前几年,我们夫妻二人同时报名参加本科自学考试,每天晚上都要复习到很晚,孩子在一旁也拿着书煞有介事地看,有时因为怕影响他第二天的学习,让他早点睡,他却说:“你们都在看书,却让我睡觉,这不公平。”我们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但在此同时,我们又感到很欣慰,因为孩子已经把读书当成一件比睡觉更快活的事了。 
  第三,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
  在孩子刚上小学时,我孩子的书橱里多是一些注音儿童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等。上三年级以后,每次去书店,他还是老往这些读物前面钻。于是,我们家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是“娃娃书”被禁止购入;二是童话书不再用主要时间去读;三是每次买书,他本人只有十分之一的购买权,即如果买十本,他自己只能买一本。看什么书对孩子很重要,他现在还不太懂得选书,只好由家长代劳了。四大名著的拼音缩写本,他已经看了几遍了,关于三国故事、梁山好汉,他能津津乐道,说上几个小时。要他看小说比较容易,可是像文史类的和人物传记就比较难了。为了不让他再沉迷童话中,我们就关于人为什么要看书,进行了讨论,结果是童话可以给人一个纯美的世界,让人充满幻想,净化人的心灵,可是和现实离得太远,文字也经不起推敲,所以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太少,因为大多数的著名童话都已经看过了,所以以后可以少看一些了;历史是人类的镜子,我们不可能经历太多,通过读这类书,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
  孩子的阅读面广了,知识面也自然广了。孩子的老师也反映,从他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说话谈吐上能看出,他平时一定读了不少的书。现在,我们感觉他写作文时,时不时都会有一些深层一点的思想的火花迸发出来,大概也是得益于此吧。去年,孩子代表学校参加了南通市第二届小学生阅读知识竞赛,获得了中年级组三等奖的好成绩。
  第四,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书卷气。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父母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但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知道,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书卷气,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或是一天到晚坐在麻将桌前“筑长城”,却叫10来岁的孩子看书,无论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会信服——看书比看电视、娱乐好。家中不闻书香,子女何以成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任何人都不能一劳永逸地依靠过去学习的一点知识、技术而坐吃老本。家长的个性完美、精神的丰富充实、创造潜力的开发以及使全家享有较高质量的生活,没有不断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新型的学习型家庭氛围的营造不仅要孩子学习,家长也要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学习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会有威信。作为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其他时间,读一点书、一点报或当孩子安静下来,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您一味的督促、强制有效很多。试想一下,一到晚上,在暖暖的台灯下,全家人每人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交流着,这该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哪。
  如果能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那他的灵魂就不会空虚,他的头脑就不会愚笨。课外阅读是少年儿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会使枯燥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生机。家长的行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文章评论

共有 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于09-28 06:48发表评论: 第5楼
  • 一看到你的名字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也是你曾经的学生
  • 愤怒的射手 于09-06 20:07发表评论: 第4楼
  • 很不错的文采在中学老师的水平之中可以算OK了!
  • 愤怒的射手 于09-06 20:07发表评论: 第3楼
  • 很不错的文采在中学老师的水平之中可以算OK了!
  • 王子 于09-09 11:00发表评论: 第2楼
  • 老师好 我是你的一名学生,我是王旻怡,看了你的文章,觉的很有道理,很佩服你的文采。
  • 王子 于09-09 10:59发表评论: 第1楼
  • 老师好 我是你的一名学生,我是王旻怡,看了你的文章,觉的很有道理,很佩服你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