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床’前明月光”

作者:赵艳东  时间:2006/9/5 13:54: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1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白这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成了争议热烈的诗歌,一些专家学者曾指出《静夜思》中的“床”字指的是室外的“井栏”,还以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来解释。
  有人说李白是在山中一个院子里看月亮,依据是宋元时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说唐朝那时候“窗”叫“瓮窗”,室内月光只能是一小块,不会疑是“一大片”的“霜”。此说不值一驳,比喻取一个相似点即可,况此处已比出白和凉。比如说关羽“面若重枣”,没听人挑刺儿说人脸大而枣太小。
  有人说“床”字在《静夜思》中实指“胡床”即今天的椅子!依据是当时“胡床”常见,如李白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直到宋待依然如此,如苏东坡在其《点绛唇—闲话胡床》词中,曾这样写道“闲依胡床,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陆游在《桥南纳凉》诗中也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但这些都用“胡床”而不用“床”。
  用“床”的例子也有,但肯定不是“胡床”。例如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从词的后半可知是睡在床上,半夜被风雨声惊醒。这是陆游时代的例证,那么李白杜甫时代有没有呢?李白《长干行》中,那个床还拿不准,但说井栏四周似乎不应用前后左右。那我们再看一个可以确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诗歌所述情形“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中间两句还会是椅子“胡床”吗?
  若版本有重大问题,那该另当别论,但这争论与版本关系不大。据阅读体会来看,我们怀疑,为什么就不能是在室内,为什么就不能躺在床上而“‘床’前明月光”呢?!
  且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不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吗?《水调歌头》不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吗?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梦李白》不是说“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名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不是在室内的月光吗?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月光洒满“流黄”帷帐吗?
  以上是事理证据。那么,据我的阅读体会来看,我就怀疑,为什么就不能是在室内,为什么就不能“‘床’前明月光”呢?!
  先看一首宋代的诗,女作家朱淑真有首诗《秋夜》,被评为: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诗中写床上铺满月光树影,且看原诗: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凄清的秋天的深夜,凉意袭人,诗人无眠,无聊赖地一遍一遍剪烛花,禁不住打量自己寂寞的闺房,看见清冷的月光把斑驳的梧桐树影撒满床铺,这时不由得举头看梧桐缝隙处的明亮的月亮。心中的寂寞愁绪便像那月光被月亮四处散布。
  深夜无眠的女诗人应该是在室内吧,那满床的月光树影难道不能撒满床前吗? 
  再添两则更古些的明月照“床”的诗歌作例证,大家自有公论。
  其一,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开头三句描写秋景,从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会思恋故乡,那么为什么久留他乡?“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前三句写因愁思而落泪;后二句写援瑟解忧。然而短促纤弱的声调,又怎能排遣心中的哀思。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明月照床,秋夜独守,柔肠百转,无计可消。
  其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与苏轼的月色入户披衣又起一样,而这里是明说相思之愁罢了。想来,那思妇也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惆怅,也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愿望,但心事满怀、相思满眼却也无人诉说。只得出到院子里彷徨,然后伤感又无奈地回房落泪。这里我们尤其关注前两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难道这挂满罗帏的床、用来“寐”(睡着)而不是“睡”(坐着打瞌睡)的床只能是东汉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胡床”?
  这个“明月皎皎照我床”的“床”难道也只能是“井栏”和“胡床”(即今天的椅子)吗? 难道就只能是在室外吗?
  因此,我们要问,为什么就不能是在室内,为什么就不能“‘床’前明月光”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