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适合在中学课本里出现

作者:河南南阳市五中 刘永铮  时间:2006/9/7 19:38: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15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五册收入鲍鹏山的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文章,从题目到结构,从内容到论证,问题丛生,拿来当作教材,会给学生造成误导和毒害。 
  首先是文不对题。我们经常教学生,作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统摄着全篇的主要内容。可这篇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根本与题目无涉。题目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讲的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而文章的内容基本上算是庄子的作品及其才智,二者根本不是一码事。让学生作文跑题也不能跑得这么远,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完全不搭界。《教师用书》似乎也觉得题目费解,说,题目“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看得出,这是编者有鉴于扞格不通而打的善意的圆场。但这也不能圆其说。文章讲的全然是庄子及《庄子》的寓言,根本没讲“我们”要怎样办,更不要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再说,庄子厌世玩世,难道也要我们厌恶现实,逃避社会?况且,读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们,以及教高中三年级的教师们,也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啊!如果真是这样,那是不是也要让我们和庄子一样,采取“与当世不合作”的态度?看来,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作者犯了连中学生都知道的文不对题的毛病了。 
  其次是结构散漫,没有中心。据《教师用书》提示,“开头一段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这已经够零乱了。第二部分,是解读《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说明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做官;最后一段写“庄子对人类的怜悯”及荒诞。这三者各说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无法统一起来。我们想,文章是对《庄子》作美学鉴赏呢,还是对《庄子》作哲学分析?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呢?恐怕谁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来。难怪高三的老师们都说,这课书教得糊里糊涂。 
  再次,生造词语,用词不当,误解词语意思,一篇之中,屡屡出现。例如,“拒绝权势媒聘”中的“权势媒聘”,“昧昧欲睡”、“颠沛以之”、“清风夜唳”都是生造词语。“以此悬的”不通,“此”应指上句中的“惊人的内力”,而“惊人的内力”是不能拿来悬挂设么“的”的,错误的原因在于,作者不知道“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按通用的说法应是“悬以为的”。“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其中的“世俗”“杠杆”“志趣”,都用词不当。我国从来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教会统治,“世俗的权力”无从说起。另外,对一些词语,尤其是文言词语,作者不甚了了,把“唳”当成“呼叫”,把“愿以境内累矣”的“累”当成“累赘”。出现这么多语病,拿来作为课文,不知要误导多少人家子弟。 
  复次,文章最严重的硬伤是,没有根据,武断附会。 
  作为论文,不管是哲学论文,还是随笔,都应该有论点,有论据。持之有据,方能言之成理。但这篇文章连起码的论证逻辑都不顾,只是一个劲地赞美,拿不出一句证据。读《庄子》,哪些地方能使我们“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呢?哪些地方能使我们“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哪里能表现出“幻化无方,意出尘外”,会在我们“惊魂甫定”时,呈现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的美妙“视界”?都没有一句书证。其他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等,都是空话,无一证据。做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加以论证,读者才信服。如果脱离事实,主观臆断,读者不但不会信服,反而会认为,那是空话连篇,无病呻吟。 
  文章的主体部分,就一个庄子在濮水钓鱼,拒绝楚王使者的邀请,不愿做官的故事。庄子拿龟作比喻,把自己的心志讲得很清楚。他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就是说,是死了留着骨头保持尊贵呢,还是要保留着性命自由地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其实,这是死与生的选择,是尊贵而劳碌与贫贱而自在的选择,庄子选择了生,选择了贫贱与自在。课文作者完全无视庄子的本意,闭眼不看事实,生硬武断地宣称,庄子不愿做官,是不与统治者合作。这是大错特错的。 
  庄子不愿做官,有其本体论和人生观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根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否定现实,主张出世、无为,名自然,顺本性,无拘无束,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逍遥漫游。这实际上是逃避现实、脱离社会的消极厌世避世的私利主义。尊贵而劳碌与贫贱而自由的选择,其实是入世与出世的选择,是利他与利己的选择。老、庄之教,以虚无为本,重生轻死,提倡出世,是为利己。杨朱是老子的嫡传,《庄子》中就有记载,说杨朱自居为老子之徒。《列子•杨朱》中说到杨朱对死后腐骨的看法,他说:“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不管尊贵与贫贱,死后都是一把朽骨头,都是一样的,一把朽骨头与我有何相干?此乃其“奚遑死后”之意。《庄子》“钓于濮水”本此。如果说,“庄子钓于濮水”中关于庄子拒聘的原因说得含蓄的话,那么,《列御寇》就说得明白多了: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不愿死而作“牺牛”,要活着作隐士,只要能自由自在地活着,管他死后“化灰化烟”。庄子和惠施的“濠上之辩”,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庄子取譬鲦鱼,说人生的快乐不在名利而在自由。盖其厌世之既极,乃觉除为我主义,一任自然而外,更无所可事。所以庄子选择了自由自在地活着。这是利己主义,而“不合作”是有意识的抵制,是政治上觉悟的表现,二者不能混同。 
  课文作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连庄子说的话都不管,硬是附会为不与统治者合作。尽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说什么大小、贵贱、生死、是非、荣辱等都是一样的,但他还是承认这些范畴的,庄子说:“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齐物轮》、《寓言》)就是说,什么是对?对有对的道理。什么是不对?不对有不对的道理。本来就够不讲道理了;课文作者超越了庄子,更加不讲道理,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读《庄子》一书,找不到一句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话,因为它毕竟是“士”的一员,他不会有如两千多年后我们一样的“阶级觉悟”,强说他不与统治者合作而不愿做官,上纲上线也找错了对象。 
  庄中对当官自有他的认识,他认为当官太累了,对他没有好处。《逍遥游》写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天下对于我没有用处,谁肯忙忙碌碌以天下为自己的事业?许由的话,就是庄重自己的写照。不止是这,《庄子》里的寓言故事,都是用以表现庄周思想的,“归休乎君!”就连语气也与“钓于濮水”中的“往矣”如出一辙。 
  庄子不当官,还有他更深的哲学思考。庄子主张无为,以养生全年。怎样才能全年?他认为对社会无益反而得以保全自己。《人间世》讲了一个故事。匠石到齐国去,行到曲辕,见到一棵很大的树,象山那样高,树干有百围之粗,可以为几千头牛遮荫,可以造船的树枝就有几十枝,围观者人山人海,匠石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其弟子不解,问老师。匠石说,那是一棵没用的散木。用它来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梁柱会被虫蛀,“是不才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而那些梨树、桔树之类能结果子的树木,果子熟了就要遭首棒打,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扭掉。这都是由于它们有用而终身受苦,它们因此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这是自讨世人的摧残。庄周由树推而广之,借树之口说:“一切东西没有不是这样的。我追求达到无所可用的境地,已经很久了,现在才达到无所可用的目的,这对于我来说,正是大用。如果我有用的话,还能长到现在这么大吗?”说到底,是要无用而长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庄子不愿做官,是由于极端利己的私利主义,不是出于政治自觉而“不与统治者合作”,根本不值得称赞。历史应由历史来论证,不能主观臆断。文章作者无视事实,牵强附会,云里雾里,无限发挥,毫无道理。 
  不仅如此,文章还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一方面,极力制造“庄子迷信”,吹捧庄子是“天仙”、“天赐”,“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哲人身上”;一方面,又极力贬低人民大众,说大众“心智”“渺小”,“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达不到庄子的标准,对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透过这些话,作者头脑里的等级意识和迷信思想,依稀可辨。这识见太幼稚浅薄,稍微具备点科学思想和人价值理念的人,绝不会说出这样愚昧的话。 
  课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在文章的做法上,文不对题,结构凌乱,中心不明;空发议论,无的放矢,缺乏理性。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不但会给学生作文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会给学生造成思想毒害。所以,我们认为,这篇文章选做课文,是很不适宜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8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仿佛 于04-01 05:52发表评论: 第18楼
  • 不要再愚民了,你个资产阶级的反动主义者
  • BS 于12-11 10:39发表评论: 第17楼
  • 整就一SB !
  • 徐wyp2005 于06-05 17:16发表评论: 第16楼
  • 同意十一楼的,庄子岂是你等所能参透的!
  • 西风残照 于04-11 11:33发表评论: 第15楼
  • 庄子的思想确实有点。。。。
    但在现在的物欲横流的世界看来,我们确实少了点超然物外的境界
  • 谢谢 于03-08 20:52发表评论: 第14楼
  • 是不适合。但我是认为庄子的表面避世容易误导学生, 不如选孔子文章
  • 相见恨早 于03-07 02:45发表评论: 第13楼
  • 首先,您可以把作者对庄子的赞叹之情硬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理解成“等级意识和迷信思想”,我就已经对您刮目相看。
    您一再强调规范,难道没有一点自觉自身灵性也已被规范了?
    别把
  • wolf 于12-31 10:21发表评论: 第12楼
  • 庄子其实尔等凡夫俗子所得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