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意象性浅说

作者:夏云陶  时间:2006/9/8 18:54: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332
  现代诗歌表面上看无一定之规,给人无从下手之感,但分行、韵律、意象性、风格、情境,都构成了现代诗歌形式的重要元素,抓住这五要素,就能有效地进行分析。
  意象性是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诗句的构成往往是意象的连缀和并置。这一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诗句往往是名词性的意象的连缀,甚至省略了动词和连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纯粹的名词性意象连缀,省略了动词、连词的诗句在西方诗中是不可想象的。可以对照一下唐诗的汉英对译,比如王维的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它翻译成英语是这样的:“As the sun sets ,river and lake turn white”。“白”在杜甫诗中可以是一种状态,在汉语中有恒常的意思,“白”不一定与“日落”有因果关系,但是在英语翻译中,必须加上表示变化和过程和结果的动词turn,过程的是因果关系,而且必须有关联词As。又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成英语则是这样:As spring comes to the city,grass and leaves grow thick”,其中表示时间性的关联词As、动词comes、grow都得补足。从中可以看出意象性尤其是汉语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
  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意象性。《我的记忆》有鲜明的意象性特征: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 
  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 
  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用实用性语言来说,这一大段诗一句话就够了:我的记忆生存在一切东西上。但戴望舒却罗列了一系列意象,这正是诗歌语言之所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本质之处,是意象性的典范之作。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支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说这首诗“不但没有韵,而且不分节,诗句白得不能再白,淡得不能再淡,可是却流放着浓浓的诗情”。它堪称是“意象的集大成”,诗人的联想由“一枝灯”的意象延展开去,“灯”在深夜中给诗人一种知音般的亲切感,由此联想到“高山流水”的典故。继而触发了一系列比喻,既以具象的意象解释具象的意象,又以具象的意象解释抽象的意象(“思想”)。这首诗的另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几乎所有的意象都是具象的,是在现实世界可以找到对应的美好事物,然而被诗人连缀在一起,总体上却给人以一种非现实化的虚幻感,似乎成为废名参禅悟道的世界,具体的意象最终指向的却并非是实在界,而是想象界,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感,所以司马长风说它洋溢着凄清夺魂之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