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名句容易考——兼谈高考名句名篇题的命题特点和对策

作者:朱光栋  时间:2006/9/9 18:32: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04
      怎样的名句容易考呢?下面借助2005年的高考名句名篇题从内容和形式上分别加以阐述,并提出解题策略。
  一、内容上。
  1.描写景色的好句。
  如“河北卷”中第(2)小题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又如“辽宁卷”中的第(2)小题: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2.抒发情怀的名句
  如“湖南卷”中的第(6)小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  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天津卷”中第(3)小题: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3.蕴涵哲理的语句
  如“重庆卷”中的第(3)小题: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采兮辞》);又如“浙江卷”中的第 (1)小题: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反映美德的佳句。
  如“天津卷”中的第(1)小题: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蓄妻子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又如“北京卷”中的第②小题:《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
  5.使用修辞的妙句。
    如“北京卷”中的第③小题:李贺《李凭箜篌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又如“重庆卷”中的第(5)小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形式上
  1.含有通假字的句子。
    由于通假字在古诗文中朗读时要读本字的音但默写时要写原有的通假字,因此,命题人常设题。如“湖南卷”中的第(4)小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其中的“知”容易被学生误写成“智”。
  2.含有难写字的句子。
    高考默写题的评分标准是错一个字漏一个字该句都不能得分,而一些名句中包含了一些难写字,学生也许会背不会写,由此也成了命题人设题的对象。如“江西卷”中的第(2)小题: 渔舟唱晚  ,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其中的“蠡”容易写错。
  3.含有同音异义字的句子。
    名句名篇中含有大量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学生稍不注意,就会误写,而命题人常用来“设伏”。如“福建卷”中第①小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其中的“意气”容易误写成“义气”。又如“湖南卷”中的第(3)小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其中的“喧”容易误写成“暄”。
  4.含有同义异形字的句子。
  意义有相同之处但字形却不同的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的干扰,但命题人却不会放过。如“四川卷”中的第(1)小题:(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其中要写的“材”很容易误写成“才”。
  5.含有特殊顺序的句子。
  有些名句中的词语跟平时说的顺序不同,而学生默写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如“黑龙江卷”中的第(2)题中的: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其中的“伤悲”容易误写成“悲伤”。
  三、对策
  研究考题,是为了掌握对策,如何减少名句名篇默写中的错别字呢?我
  在平时的教学中用了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指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拆字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字,学生记忆往往较困难,常常是记准了左边忘了右边,或者是掌握了上边忘了下边,对这些字,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拆字法,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学生要么喜欢将“四”字写成“西”字,要么受后面“鸟”字的影响,把“马”字写成“鸟”字,于是我让学生将“羁”分成“四革马”来记忆,并且反复练习了几次,学生便很容易掌握了。
  2.意义法。
  这是最常见也最值得师生注意的方法。对名句中的一些易错字,教师如能根据字义做出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容易记得更清楚更牢固。如“竹喧归浣女”中的“喧”,学生常写成“暄”,于是,我告诉学生,“喧”是“大声说话,声音杂乱”的意思,而“暄”指“(太阳)温暖”。“竹喧”是说“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由“口”发出来的,所以应该用“口”字旁的“喧”。又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学生喜欢误写作“致”,我告诉学生,“致”是“送给,招引”等意思,而“至”有“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指“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所以,应该用“至”。我不否认,这样跟学生解释,要比单纯地告诉学生应该用哪个字,不应该用哪个字要花时间,但是,我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用这种旨在让学生理解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记忆,学生犯错的次数能减少很多,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3.对应法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常设的陷阱,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很多学生容易误写成“忧”,其实如果我们能联系后面与它对应的“暗恨”来理解,就知道写作“幽”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幽”是“隐藏的、隐蔽的”意思,在诗中用“幽愁”比用“忧愁”自然要恰当。
  4.幽默法
  有些名言名句,学生喜欢写错别字,如将“一樽还酹江月”中“酹”字右下角的“寸”写成“子”,将“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写成“才”,将“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的“面”写成“脸”。于是,在谈到“酹”字的写法时候,我跟学生半认真半玩笑地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孩子,就千万不要写成‘子’,这个分‘寸’要把握好。”在说道“材“字的写法时,我就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们应该谦虚点,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当作天才,要把自己当‘木才’来写。这样才能正确。”而在说到“面”字时,我就说:“我们中国人是爱‘面’子的,而不是爱‘脸’子,所以琵琶女出来时,因为爱‘面’,所以就遮‘面’了。”同学们在笑过以后很轻松地记住了。
  5.填空法
  平时训练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易错字的正确书写,我们可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如“钟鼓(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岩不可攀”等,这样,学生在填写时,能加深对这些难写易错字的记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