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50字。
《赤壁赋》教案
南京市中华中学 汪永亮
设计指导思想
《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指导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专题和板块的意识。要把这篇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2、要有延伸意识。利用预习,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交流课前预习
1、正音正字。
2、总结积累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活用 、特殊句式 、成语典故等。
3、作者及“乌台诗案”。
三、诵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但也不是诗歌,不是散文诗。“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 诠赋》)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继承传统,又不遵循老路。没有过多地堆砌辞藻,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丰富得多。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