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
作者:南海市盐步二中 潘莉芳| 时间:2004/9/3 20:58:06 来源:原创 人气:2168
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即:语文应该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在无法要求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立足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要使45分钟发挥最大的用处,就必须优化语文的课堂教学。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一堂语文课的优化设计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在这些方面的优化,可以说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硬件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备课工作,优化课堂,提高效率是无从谈起的。但并不是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化做好了,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教学语言方面的优化问题。
教学语言,指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语言,一般是在课堂上使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最终使教学的过程更加趋于科学、实效,从而更好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按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可以归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常用语:导语、提问语、阐释语、结语。现试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应该如何在教学语言上实现优化。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朝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步、进去,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气氛,打好基础。如《范进中举》一文可以如此导入:在刚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落魄书生的悲惨遭遇以及周遭人的冷酷的风情画。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考不上秀才的连死活都没人管,要是考上了的,他的命运是否会不一样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举后的范进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先从小说的高潮部分引入,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在逐步分析为什么。)再如《七根火柴》:七根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红军经过荒芜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出它们的光和热,激励着广大的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七根火柴的动人故事。
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贫农感。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首先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其次,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教师的思路作层层深入的回答。第三,提问要作到宽题窄题相配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第四,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切忌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由小说的高潮部分引入(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之后即向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范进为什么发疯?②作者这样写他的疯态是否过火了,为什么?通过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小说的表现手法(夸张)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常常在一节课中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文体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很重要的。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如《醉翁亭记》一文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而从行文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而,在学习第三段时,应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三层作一些阐释:滁人能老老少少一起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些是因为作者欧阳修的励精图治,作者与大家一起出游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而从宴会的食物(野肴野蔌)、玩的方式(非丝非竹、射箭、下棋)来看都是大众化的玩法,这也体现出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结语是课文讲完后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话,好的结语会发人深思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很多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为了把原先备好的内容讲完,往往45分钟都用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学生在下课前的那5分钟学习的效果是较差的,如果教师一相情愿地讲授,学生未必掌握得好。因而,此时倒不如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强调一下,加深印象:另外还可以提出一两个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孔乙己》一文的结语可以如此:孔乙己的一生命运既可悲又可怜,这有他性格上的因素(好喝懒做)而更多的还是当时的社会(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在课文的最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话意味深长,请你发挥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怎样呢?这样的结语,既能使学生再次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又可使学生通过想象的活动加深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不同的教学语言,其效果是不同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语言,使每一堂课的节奏紧凑、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每一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学会理解分析,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优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