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篇学生习作的反思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中 蔡陆定  时间:2006/10/9 11:44: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3
  读了《语文报》中考版“心理调适间”中《揭去差生‘标签’,拼搏就有希望》一文后,我想起了去年期末考试时的一篇习作。
  请静下心来,仔细读完此篇文章。
  天下着蒙蒙细雨,走在回家的路上,愁着下星期怎样对付考试的问题。回到家,把书包一扔,扒(趴)在床上,母亲以为我出了什么事了,开门问我,我只是说声“累了”,母亲便没有问下去,轻轻地把门关上。我想让自己睡一觉清醒清醒,但我无能为力,平时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情一幕一幕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班上的一名差生,您应该知道作为一名差生的味道:老师看不起,同学看不起,甚至连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我恨我自己有这样的成绩。在老师面前我不敢抬头去看他,怕他的眼光和我的眼光相对,每次这样,从他的眼光里可以看出一种瞧不起的味道。我的同桌也是个差生,在课堂上她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与老师吵嘴,做其它作业,或做一些男孩子做的小动作。最气的就是每当老师看见她这样,却报着我的名字批评她。结果全班同学的目光盯向我,我害怕极了。我成绩差,已经够难为情了,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得好一点,要知道老师的批评是讽刺、嘲笑,他的这种批评很容易会破坏我们这些差生的自尊心。所以我希望老师少批评我,少用那些带讽刺,嘲笑的话来刺激我,使得我在同学之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做错一件事,他们不但不来安慰你,而且还用一种奇异的目光看着你,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我已怀疑身边的一些朋友到底是不是知心朋友,有时我还怀疑我的父母是不是因为我的成绩差看不起我,如果那样,才是我最大的悲哀,我会彻底崩溃的。在这个班级中我常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我只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一点,过完这段艰苦的日子。因为,老师、同学对我的看法不会一下子改变,就像上次开运动会我跑800米没有名次那样,他们都用这样的目光看我。假如这次期中考试达不到老师心目中的目标,我仍将陷入此种情境。那样,我怎对得起关爱我的父母,亲人呢?想着想着,那不值钱的眼泪不知何时挂在我的脸上。
  “笃,笃”外面有人敲门,这才使我清晰过来。忙擦掉眼泪,装着没有事情那样去开门,是母亲,她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桂圆煮鸡蛋让我称(趁)热吃了。这时,我才发现母亲额上的皱纹多了,顿时,我的眼泪又模糊了我的眼眶。我一下扑在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窗外,仍下着蒙蒙细雨。
  恐怕你不会想到,此篇习作出自一位“差生”之手。这是去年下半年语文期末考试的习作《我渴望……》的一篇临场考试作文。翻开成绩册,本文“小作者”的语文挂灯笼,数学8分,自然12分,英语21分,社会35分,一看,十足的“差生”。并非“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偶然”,这是一篇真实的学生习作,是一位渴望着珍重,渴望着理解的“差生”的肺腑之言。读罢此文,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引起了深深的反思
  反思之一:
  我们平时的教育是怎样对待这些我们所谓的“差生”的。讽刺,挖苦,歧视,轻辄滔滔不绝地说理,重辄对之大吼一声:“笨蛋,什么事情都做不来,滚一边去。”平日里,见他们的目光总是异样的,明是别人干的事,有时也会迁怒到他们那里。只因为老师是这样的态度,这些人的周围就自然而然地筑起了一道令人窒息的墙,有了困难,同学不是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他,而是“也用奇异的眼光看着你”,是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去嘲笑他们,讥讽他们,戏弄他们。他们的自尊成了自卑,他们的活泼成了孤僻,他们的振奋成了消极,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就有了问题。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这不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吗?因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
  反思之二:
  就是这位我教了两年多的“差生”,其语文成绩挂的一直是红灯笼。说真的,平时的语文学习中,“默写”他写不出,“解释”他背不出,“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时常混淆,答试题时常是人不知其所云,更不必说“古文翻译”了。可从此篇习作看来,能说“小作者”的语文成绩是40分,50分吗。要是你给此篇习作打的分数在90分以下,我敢说你不是一位语文老师,至少不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全文除了有两个错别字外,语言是如此的通顺,层次是如此的分明,文章是如此的感人,字字情,行行泪。这就让人不得不对现今的语文教育有所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训练检测细碎得不能再细碎;忽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积累”(钟镇涛语);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千篇一律,八股程式泛滥,视程式为宗祖家法,不二法门。其结果是花功夫学标点,作文不会用标点;费气力学语法,句子依然写不通;掌握基本修辞格,很少见到作文中有生动贴切的修辞;翻来覆去记概念,可说不清事理、讲不出理由的文章司空见惯。专一应试能力强,综合、迁移能力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我又何尝不是陷入这个死胡同中呢。难怪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误了几代人。
  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xcy 于10-29 14:15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感动 跟我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