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实录

作者:黄怡  时间:2006/10/29 14:11: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11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实录
  执教者:黄 怡
  执教于虹口区教育学院附中
  1999年4月1日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读、质疑、讨论,以及师生的交互感应,来读懂人物,理解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激活学生,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自读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方法】带两个问题散读课文。
  问题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问题2:有没有在形、音、义上有障碍的字、词?力争通过工具书来加以解决。
  (在散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基本明确:故事的双方是“父亲”和“神秘的先生”;能讲出故事的大意;大部分同学在以下词语下画了横线或注音、作注解:神秘 卑微 克勤克俭 萧瑟 应聘 颠簸 积攒 忐忑不安 翌日 轨迹)
  (三)确定目标,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大家感兴趣、可接受的目标。)
  【目标一】读懂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和“神秘先生”。
  【方法】讨论式,擂台赛。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甲组主要研究“父亲”,乙组主要研究“神秘先生”。若干分钟后进行“摆擂台”,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甲组代表首先主讲,随后,乙组同学质疑,甲组同学答疑,如答不上就“输”了;若在规定时间内“问不倒”,就是胜者。然后“换防”,乙组主讲,甲组质疑。)
  【目标二】如何看待“偶然性”。
  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方法】独立思考,“同质组”讨论,大组交流,交互感应。
  〖提出思考问题后,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思考,若干分钟后,亮出各自的见解。持相同见解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协作交流,力争完善自己的见解。随后,大组交流。〗
  (同学的见解主要有二:
  其一,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都不会给他以再求学的可能。
  其二,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 
  〖只要学生上台发言,均以热烈掌声给予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都予以肯定和赞扬。〗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 “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注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那么,我们读了课文,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做一个有真正价值的人。”有的说:“要学会抓住机遇。”有的说:“要懂得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四)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真人”中,肯定包含课文中“父亲”的那种“执著、认真”的品质。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那么,相信命运之神会向你张开双臂,机遇之门会向你敞开。同学们,努力吧!(同学热烈鼓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