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景散文的朗读与背诵

作者:熊金玉  时间:2006/11/3 12:02: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43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要点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散文,学习一些写景的基本方法,要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启发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教学要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和背诵是教学写景散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实际情况,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一、 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写景类散文,因此这一环节中读顺文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这样,而且要做到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会学生朗读方法。示例: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 朗润起来了,水 涨起来了,太阳的脸 红起来了。(“ ”表示语意未尽而中途极短的停顿,“ ”表示略长些的停顿,“ ”表示前后语意的连贯,“ ”表示重读)教师在指导时,要做到由扶到放。并且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海与作者的心海一起扬波。
  二、 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在对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将朗读训练贯穿到底,指导学生在朗读练习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做到一举多得。同样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教学完前3节后,学生应该对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和平阅读剩下的段落: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语言特点?景中包含着怎样的情?这样一来,教师在对课文后面的部分教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样学习,学生们才能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用心去朗读,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学习。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背诵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
  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清楚。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另外,背诵的准确性也是值得一提的。现实中,有不少的学生在背诵时不是漏字就是添字或是改字,这样一来,句子变了,意思也就变了,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四、 注重教师或录音的示范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五、 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而加强朗读与背诵的指导与训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