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公开课《江南的冬景》的几点感受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3 16:54: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4
  1、 从字词的选择分析语言;
  开课老师的课上,分析语言的切入点有两个:动静结合和色彩对比。
  就动静结合,她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和“三五人家……喧哗的酒客……月晕”。她说“动静结合,写出江南冬天的迷人”,我当时在听课本上写:有动静结合吗?有动有静如何便看出迷人?这种解释很笼统的,对前者来说,“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跟后面的水蒸气升腾有什么好联系的,这不仅仅要说是生活化语言,那种刻薄的狡黠,类似钱钟书、粱实秋,是生活的大智慧,在多少磨难面前帮助他们淡薄从容。而对后者来说,我觉得描绘的“喧哗的酒客”未必是真实的动景,应该是连声音都没有的,我看的时候就这么理解,并且相信这样的理解,这是一种存在于想象里的、形而上的感受,很难表达,类似于符号化的东西,这凝固在画面感里的精神世界是很高很传统的境界——让我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80年代出品的吴山明做人物设计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隐喻性地充满了中国式的优雅韵味——三五人家、长桥远阜、杂木树林、乌篷小船、灯光如豆,如此物化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品质。当时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分析这句的时候说了“和谐”这个词,我特别做了记录,这个理解很到位的,说明这个学生或多或少朦胧地意识到这种传统的概念,为什么梅兰竹菊总是放在一起说呀?也就是这个道理。而通常分析语言,特别是分析场景语言,总是离不开“动静结合”,这四个字没错,只是用得太多,错得太多,有格调的东西滥用就恶心,这就像“塔伦蒂诺”从贾樟柯嘴里说出来跟从小资嘴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另外,有动有静怎么就能看出江南冬天的迷人?顶多只可以说生动。前面提到的两个句子,可以讲“放出水蒸气”的“放”、“三五人家会聚在……”的“会聚”、“洒上一层……白雨”的“洒”、“泊一只乌蓬小船”的“泊”、“添几个…酒客”的“添”、“一圈…月晕”的“圈”,“迷人”在于迷倒了“人”,物加上“人”的态度方显“迷人”。具体怎么讲只能看个人的语文素养了。
  就色彩对比,其实也是类似的,讲第5段江南冬天富有生机,开课老师详细分析芦花、红叶、桕树和草的色彩对比,有红有绿,对比鲜明。我觉得这里分析色彩没什么意义,或者说没什么大意义。郁达夫在这里写江南的冬天草色如何鲜艳,仅仅为了那份类似“傲立雪中”的激情?如果你了解郁达夫,你看过《沉沦》《迷羊》《迟桂花》《她是一个弱女子》,你就会觉得这样的郁达夫参加抗日实在是委屈他了,有些事情总是不适合这样的男子去做的,他之所以成为烈士,我总认为有某种机缘巧合(从这里这个角度去介绍作家作品就非常有意思了),比如小时候总疑惑王光美怎么就嫁给了刘少奇而从不怀疑江青应该嫁给毛泽东。回过来说,我以为这里并非特别在意讲冬天的色彩,“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不在于“赭色”和“绿意”,在于“顶多”和“总”,那是种多少永恒的乡土意味吖,那个年代的文人们总是这样,饱含着潮湿漫淡的五四风味。说到这些字的味道,我想用现在班上的某学生作文来加强语气。这个男孩写故乡有些话是这么说的:“在我家的附近,有一座破旧的砖头桥,修了好几回,最后还是没有怎么样,依然是老样子,就像它天生是这么回事。”“倘若你在这里,你肯定忘不了一个人。”而这个男生说,初中时候语文老师总是批评他的作文不够优美。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金子的。对待作文这个终极表达形式,有太多归根结底的问题了,这可以另外再扯,这里不说了。
  2、对“绿林豪客”的理解。
  几位开课老师的确很认真,让我知道了这首诗的典故,我检讨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马虎。不过马虎呢也有马虎的妙处,我倒还是觉得郁达夫引用这句诗不该是借用了李涉的故事——绿林豪客在淫雨霏霏的傍晚放过了他(这种故事非常类似于出自《梦溪笔谈》,当中的格调自是可以成为另外一个话题),这更应该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因为我反对把绿林豪客叫做“强盗”(而几个老师都是这么说的),“绿林豪客”多少带有一种救赎的味道呀——此处的诗句后面,郁达夫紧接着说“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应该是指向另外一种很文化的意境:萍水相逢,英雄不问出处,喝杯酒吧,要么跟我走,要么就再会。洒脱至此,“得失俱亡,死生不问”, 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郁达夫他做不到。然而某个时刻,比如江南的冬夜,就那么某一片刻,他会觉得一切都可以不在意了,不关心了,就那样没心没肺地喝酒,再也没什么是重要的了。这类似于,杭州的秋天,能让一切之外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不要奔波不要进取,变成地上没心没肺的叶子吧。波伏娃说,人都是要死的。如果人都是要死的,那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何不好好活呢?所以啊,选择都有两种,活法永远只能是一种。郁达夫那种人啊,分裂又矛盾。
  我就说这些了,有无逻辑,就这样了哦。
  2006-10-23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