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的“物本化”倾向

作者: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贺登川  时间:2006/11/8 19:53: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76
  外国的美术课上,学生们埋头画圆西瓜,其中一个学生画的是方西瓜。老师问:“西瓜怎么是方的呢?”学生回答:“便于运输。”老师当即给了满分,并当场表扬这个学生富有创造性。(实际上日本就研种出方西瓜)我们的作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幼儿园小朋友回答是“气球”、“太阳”、“飞碟”等,答案丰富多彩。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同样的问题你再问大学生,回答可能就只是“圆”了。学校里吸收了一类缺乏想象力的人从事教学工作,怎能教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呢?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物本”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重短期,轻长远;重智育,轻全面;重英才,轻全体……很少顾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其结果使学生悟性夭折,灵性扼杀,人格异化,意志消磨,情感冻结,成了“冰山上的来客”。学生长期处于“物化”状态,学习行为被异化,正常的生命活动无法进行。
  “学生的大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炬。” (《学习的革命》)我们要大力提倡“人本”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高初中各科新《教学大纲》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新《大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等,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各科新教参,更多地提供研究性的资料,供教师参考、研究,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学生也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语文的过程是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怀疑;少一些守旧,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老师应该对学生说:我教你们的目的是为了你们更快地超越我。作为教师,应有这种胸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