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类劣根性的深度剖析——读《伊索寓言》导读

作者:◆陈立宏 李正兵  时间:2006/11/13 16:07: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04
  《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不少内容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作者将其中的九则寓言故事联类引申,与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卑劣行径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剖析了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文中的寓言故事,只是作者针砭时弊的媒介和桥梁。
  通览全文不难看出,文章的主体无非是对《伊索寓言》中的九则故事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更多的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现实生活的体验,展示出社会中的种种色彩斑驳的人物画像。为了让读者深刻的认识现代文明人身上存在的某些劣根性,文章开头就例举了人事关系上的一个例子,刻画了某些人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一种是 “和我们年龄相差极多的小辈”,这种人“我们能够宽容”,因为“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他们“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因为“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这个例子一针见血的指出:现代人类过于自尊,不愿意吸取别人的长处,这是他们的一大劣根性。 
  接下来,作者又从人事关系讲到某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这些人同样“卖老”,同样不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这些人其实是在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是唯我独尊的一种心态。在此,作者从人们对待历史的层面,再次揭露了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劣根性。
  为何作者对现代社会的人类有这种感想?“这些感想是偶而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由此巧妙的引出了作者要重新诠释《伊索寓言》的原因。因为伊索处在公元前6世纪,那个时代还只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的思想还非常简单,按照人们当时的思想去解释寓言,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会简单些。而钱钟书先生正处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人心险恶,如果还按照伊索所处的年代去阐释寓言,绝对是行不通的,因此作者要以现代社会的人们的思想来解释寓言,从中我们再次看到现代人们的思想是多么复杂。 
  在将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人们的思想进行比较之后,作者根据《伊索寓言》中许多浅薄的见解,对这些故事加以了新的诠释。透过作者对九个寓言作出的眉批式的翻案,我们再次真切的知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现代人类的狡猾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只有认清现代人的种种伎俩,人们才不至于碰壁上当。在全文中作者也大声地呼吁人类应该净化社会环境,为人类的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因为现代的社会生活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象寓言中所说的那样公平清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情形是常有的。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讲真善美,更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以致脱离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实际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读<伊索寓言>》虽然写作年代较早,但作者机智隽永、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已露端倪,讽刺却不辛辣,批评而不尖刻,显示出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学风格,是一篇讽刺意味强烈的散文,也可算是先生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