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使你的习作“文从字顺”
作者:江苏省滨海第三中学 邱孔龙 时间:2006/11/15 15:54: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8
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仔细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问题。首先表述不清。第一句“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给读者的感觉是下面是围绕“妈妈怎样勤劳”来写的,但下一句转向了“她对我很关心”,前后不连贯。二、三句间没有转折关系,不应要“但是”。数学考了95分,这个成绩很好,应该表扬嘛,怎么又去“讲错在哪里”呢? “一丝不苟”是说学习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这和妈妈承担家务活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把两层意思糅合到一起了。应把“一丝不苟”改为“全身心地”,“进入”改为“投入”。最后一句“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重复了,“学习里面”应改为“学习成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从字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首先要做到语句通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语句通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我们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句子就会写得通畅。
其次要句意前后连贯。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再次要准确使用词语。我们在平时掌握了大量修饰性词汇,这些词语在具体描绘事物时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如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就能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雨 赋
刘哲斌
雨,历来是文人骚客们感情寄托的对象。雨后的世界亦是丰富多彩的。
窗外射进一束阳光,碧空飘浮朵朵白云,这是雨后的世界;行人、汽车开始恢复雨前的匆匆,各种叫声夹杂着太阳公公的笑脸,这是雨后的世界;挂满水珠的金色稻穗,晶光耀眼的鲜艳果实,到处呈现出成熟与活力,这也是雨后的世界。啊,多么伟大的人类,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杰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常给人以“愁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天的气息。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雨过天晴,花草竭力伸展着,林木被染成绿色,绿得青翠欲滴,花朵含苞欲放,更显标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寄希望于种子,撒芬芳于娇艳的花朵,并给渴望甘霖的人们以滋润。看,雨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昨夜雨疏风骤”。一道电光,一声霹雳,掀开了夏雨的乐章。“乐曲”结束之后,空中一道亮丽的彩虹,迎接喷薄而出的太阳。花草儿伸着懒腰,水珠闪着光华。远处的山渐渐清晰,尚带着些许朦胧,使人心潮激荡。这夏雨就像一帖清醒剂,给遭受重大打击的人以难得的爽快——大自然便是这样,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词人哀怨的闺情,萧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点缀。风停息了,绿叶沉默了,田野里、山岗上,到处都是生命在绽放,不要因为秋雨的萧瑟而否定了秋雨后的世界,要知道这自有其成熟的韵味。
冬雨并不常见,但冬雨并不代表着终结、死亡,它埋葬的只是陈腐的过去,储存的是春天的气息,带来的是冷静的思考,蓄势待发的沉默。冬雨过后是一个更绚丽的春天。
多情的雨给我们带来多情的世界。细细的雨丝下在水乡泽园,下在黄土高原,下在戈壁沙漠,下在蜿蜒的万里长城,下在东北、云贵……渴望甘霖的人们正期待着雨后的世界。
赏析:这篇习作基本上做到了“文从字顺”。作者的着眼点不是“雨”,而是“雨后”,文章借“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一往情深,体现了小作者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雨是冷冷的,但作者对雨的感情却是暖暖的。文章的另一特点是大量引用古诗词,以突出雨的季节特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昨夜雨疏风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分别写出了春雨的珍贵、夏雨的狂暴、秋雨的萧瑟。同时作者较好地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章在叙述中议论,在议论中有抒情。语言简洁而整饬,体现了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