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淡之美》导读

作者:李国文  时间:2006/11/26 22:37: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040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汝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李国文《淡之美》)
  1. 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请用结构相似的短语概括说明)
  答:                                                                                   
  2. 文中女孩子淡妆与浓妆的对比,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各突出了“淡之美”的什么特征?
  答:                                                                                   
  3. 文中画线的句子写了不同的人对物欲的不同认识和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  “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起什么作用?
  答:                                                                                   
  5. “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淡妆自然的女孩;②山色空濛的西湖;③富有省略艺术的水墨;④恬淡的人生;⑤淡泊的物欲;⑥充满智慧的禅偈。  2、①清新纯净,使人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②韵味犹存,达到艺术追求的更高层次。  3、①把“淡之美”提高到人生境界的高度来认识,丰富了“淡之美”的内涵。②通过对比具体鲜明地阐明了观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比喻的修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追求要淡泊一点的观点。  5、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得和失,成和败,能够淡然处之)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teddy 于12-31 14:46发表评论: 第1楼
  •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不易的事,在追求太多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太多本色的东西。有时放宽心情仔细观察眼前的事物,你会发现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不同于功名与利禄。放松心情,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