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喝彩,用青春跨越”演讲稿
作者:张艳春 时间:2006/11/29 20:30: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78
在漳州这个温润秀丽的南国天地里,除了特有的亚热带风光外,最奇特最神秘的就数“土楼王国”——南靖的客家文化了。
在南靖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黄土墙和黑瓦顶,这纯朴而深沉的色调,使外形简洁,朴实无华的土楼带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和真正的乡土气息。它无意炫耀自己的风采,世界却在它面前爆发出声声惊叹。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吸引着众多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游人。
客家土楼,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客家人在夯筑土楼时,他们的聪明与才智、传统与文化、精神与信仰,也全夯在里面了。
提起南靖土楼,就不能不讲到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塔下。很高兴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书洋镇塔下村。前些年她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终因“天生丽质难自弃”,现已被誉为“闽南周庄”,其实她远离尘嚣,比周庄更朴实。
走进塔下,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精灵般地从峡谷中泻出,清澈闪亮的溪水,像银链一样,把山脚下溪岸边四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串成一个个优雅、温馨、祥和的家园。这个“山中水乡”小桥多达11座,那水中倒映的土楼错落有致,那水边村妇浣洗的棰声悦耳动听,让人感受到“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卵石铺就的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中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
走进塔下,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漫漫长卷,回顾塔下走过的不朽征程。我们宛如在欣赏一部精彩的故事,朗诵一首深情的诗,吟唱一曲塔下人的赞歌,观瞻一座无字的丰碑。
重教是我们客家人突出的精神风尚。历史上客家人聚居地区文教事业的兴盛是公认的,这与客家地区闭塞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水平是很不相称的。先人们流离转徙的历程,使客家人懂得只有刻苦耐劳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读书出仕才能建功立业,改变贫困的处境。因此,在客家人中重教蔚为风气,勉学的族训比比皆是。
在塔下,楼有楼名,柱有楹联,以此表现楼主的向往与追求。如勤和楼的大门联是:“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裕德楼的大门联是:“裕及后昆克勤克俭成伟业,德承先世维忠维孝是良规.。”这些言简意赅的藏头联,体现了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传统思想。它是无声的教诲,它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长,从而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
走进塔下,非看塔下的德远堂,非看德远堂前的石旗杆不可。闻名海内外的张氏家庙德远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塔下人尊师重教,敬宗睦族的象征。它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大殿横梁上刻着宋代大儒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梁边红柱上写有清代的一对78字的长联。
堂前耸立着20根石旗杆,如一片石林。这是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是刀,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景观。这一支支石龙旗杆,成为我们塔下人笃重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的象征,包含着那无可取代的骄傲与尊严。人若身临塔下,就能领略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被一种热情浸润过的岁月和历史遗迹深深感动。
塔下地处群山怀抱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总是逼得人举步维艰。怎样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水到绝境是飞瀑。坚忍顽强、富于开拓精神的塔下人,从清朝道光三年开始就陆续有人跨出家门,出洋谋生。现在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的德远堂子孙就有一万余人。他们历尽艰辛、艰苦创业,不少人富甲一方,不忘报效祖国,纷纷回乡创办各种公益事业,体现了张姓族人心怀故土,情系祖地,走遍天涯不忘根的赤子之心。
因为是塔下人,也就有了山的风骨,水的灵动,茶的香韵。
记得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今,崇尚孔孟之道的家乡人已经在传承文明中去自我超越。的确,我们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们有创新创业的实干精神,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还有什么理由再甘于平庸呢?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谱写青春。面对不进则退的各种挑战和竞争,让我们新时代的每个有志青年,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用智慧点燃激情,用激情创造奇迹,用青春谱写家乡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