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作者:张茂昌 时间:2006/12/10 13:13: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14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提供一段导引材料,以启发考生思考、激发考生想象,同时用一个“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一种作文题型。
从近几年中考话题作文情况看,不少考生由于没有弄清“话题”是怎么一回事,或受导引材料的影响,对“话题”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作文时,不自觉地脱离了话题,得不到理解的分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必须了解、掌握以下三点:
一、了解话题作文题面的构成及其作用
以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话题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例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怎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好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导引材料)。
生活常常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提示语)
请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题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话题要求)
从杭州市中考话题作文(以下简称“杭卷”)看,话题作文题目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且各有各的作用。
1、导引材料 导引材料有的提供一个事实,有的讲述一件事情,有的阐明一个道理,有的揭示一种现象。杭卷讲述了一件事:“春到到了,……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其作用是引出话题,是考生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基础,是激发联想、展示写作才华的一个引子。
2、示语 是对引导材料的说明、补充或引申它一般简明扼要。杭卷中“生活常常是这样,……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即为提示语。其作用是帮助考生摆脱“引导材料”的束缚,激活思维,引发想象。可以说,提示语是考生理解题意的一把十分关键的“钥匙”。
3、题干 杭卷中“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即题干,是话题作文题目的核心。它一般由导引材料引发出来,由提示语提炼而成,以表明话题,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话题作文的中心。
4、话题要求 是对具体写作提出的要求、限制,同时也是对考生的的提示和启发。杭卷中“可以继续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就是对考生的要求、提示和启发。“不少于”“不得”等字眼,则是对考生写作的限制,也就是作文时不得超过这个范围。
大致地说,只有了解话题作文题面的构成及其作用(特别是作用),才能领会话题作文的真正内涵,找准写作的切入点。若对话题作文题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 不受话题作文所给材料的限制
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或者说是一个例子,如“杭卷”中的“导引材料”,它只是帮助考生理解话题的,并非立意写作的基础。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考生只要根据“话题”的要求,启迪思维,引发联想,放飞想象,大胆行文即可,无须照顾材料的内容。
倘若话题要求中有“材料可用可不用”的提示,在考生觉得可以一用时,是可以用一点的。但一定要有所选择:或概括成句,或取其观点,或少量援引,切不可全盘照搬。如果照搬,就等于拣了芝麻,撂了西瓜。
三、 扣住“话题”来行文
“话题”是考生生发感想、调动感情、说明观点、展示经历、打开话匣子的一个由头。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扣住“话题”来行文。面对“心灵的距离”这个话题,你可以讲述一段有关“距离”的故事,或谈谈自己的体验、经历、看法等。但所谈的一定是关于“距离”的,除此之外,概不涉及。另外,无论你使用什么文体来写,也无论你是实写还是虚写,文章的主体、中心都要始终如一地体现“话题”的内涵,即处处以“距离”为着眼点,以“心灵的距离”为中心。就像文章要始终围绕着、“文题”来行文、立意、抒情一样。这样,你的作文就合乎话题的要求。否则就属跑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