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为文,引人入胜——反常法在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李学开  时间:2006/12/22 19:1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1
  反常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技法。“常”就是指常情或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反常,就是作者置读者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运用“反常法”的绝妙例子。从表面上看,狂人满嘴疯话,跟“常人”格格不入,“反常”至极;其实,“狂人”不狂,他在本质上是清醒的反封建战士。鲁迅运用反常法,揭露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人们常说“顺理成章”,反常则是“逆理成章”。有创见的作者,都十分注重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力求以“反常”的构思、新颖的手法表现主题思想。这样,往往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惊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收到出人意料、使人震撼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写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平日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过夜。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他想进监狱去谋取免费的食宿。他想尽各种办法,到街市上惹是生非,甚至故意干一些破坏的事,希望因此被警察捕进监狱,结果每次都受到宽纵,无法落入法网。可是,当他在一座教堂前因受赞美诗乐音的熏陶,心潮起伏,萌生了老老实实靠劳动过正常生活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生活中,谁愿意蹲监狱呢?苏比想进监狱的这种反常心理,是因生活无奈造成的。故事结局也很反常,出人意料,但正是这种反常的结局,突出了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化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这一主题。
  运用反常法应当注意,“反常”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升华艺术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的。若离开这一根本目的,一味追求“反常”,致力于虚构惊险情节,描绘奇特场面,势必妨碍主题思想的表达,削弱主题思想的社会意义。“反常”应当是形如违反常情常理,实为合情合理,是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求“新颖”,求“反常”;如果任意违反常情常理,牵强附会,“倒行逆施”,文章就将失去真实,流于虚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运用反常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文章写的是一只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把他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高处的横木上。孩子气极了,决心追回帽子。他爬上桅杆,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水手们全部吓呆了。正在这时,准备打海鸥的船长拿着一枝枪从船舱里走出来。他看到此情此景,立刻向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不跳就开枪。孩子受枪之逼,一低头跳到了海里,水手们立即把他救了起来。
  这个故事乍一看似乎有些荒唐,世界上哪有用枪逼儿子从桅杆顶端跳进大海的父亲?从常情常理看,这一惊人之举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却觉得船长的“反常”措施是唯一营救儿子的办法。其一,孩子已经走上横木,只要一失足就会跌下来摔个粉碎,即使不失足,也无法转身走回来;其二,孩子听到下边的叫声,心中已生恐惧,脚下已开始摇晃,随时有跌下的可能,此时此刻唯一的生路就是跳水;其三,这一天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站在甲板上,随时可入水救人;其四,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是容不得与孩子对话的,最绝的一招莫过于用枪逼儿子立即下决心跳水,船长的办法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这一情节不仅扣人心弦,掀起了高潮,解决了矛盾,而且揭示了船长机警与果决的性格。
  这一“反常”情节的安排也符合人物的特点、身份。文章开始就写到,这是一艘“环游了世界”正在返航的轮船。据此可以推想,这位船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船长,在他的身上具备着非凡的机警、勇敢、坚定、果断等优秀品质。这一“非常”措施,也只有孩子的父亲才敢想、敢干,旁人恐怕不敢如此设想。我们不能不为作家的“惊人之笔”而赞叹,不能不为作家的巧妙构思而折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