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连贯衔接题解题指要
作者:李学开 时间:2006/12/22 19:24: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52
一、话题的统一性
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主要表现为讲述的话题、陈述的对象或叙述的角度前后保持一致。例如: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_____________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题干中主语为“公安干警”,A项两句都改换了主语,B项后一句改换了主语,C项前一句改换了主语,D项“抓获”“起获”的主语都承前省略,即它们的主语都是“公安干警”。所以应选D项。
二、句式的一致性
指组成文段的语言结构形式,前后具有一致性。例如:
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刚一进游乐城的大门,就看见一只巨大的蓝蜘蛛趴在那里,呈A字形的前爪分立躯体两侧,________________,锋利的长牙恫吓着入城的游客。
A.血盆大口张开着化作了城门
B.城门就是张开着的血盆大口
C.张开着的血盆大口化作了城门
D.城门就是血盆大口张开着
从题干看,“呈A字形的前爪分立躯体两侧”、“锋利的长牙恫吓着入城的游客”都是主谓式结构,且主语都是偏正结构。只有C项保持了上下文相同的句式。故应选C项。
三、语意的照应性
是指语段中的信息前后吻合,彼此呼应,在表意上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例如:
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选项应同时兼顾回答这两个问题。A、C、D三项都只回答“是”或“否”,显然顾此失彼。B项不是直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用假设句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其意义,跟前面两句相照应,故答案应选B项。
四、事理的逻辑性
语段在表情达意时,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或以空间转换为顺序,或以心理变化为顺序,或以人们的认知规律为顺序。例如:
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选出语序最恰当的一组( )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______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按照事理逻辑,自然是先听到广播,这是前提;再说师生听到广播后产生的心理;然后写这种心理指导下的具体行动;最后写投入战斗的状态。故应选C项。
五、音节的和谐性
在语言表达中,尽量要使句式整齐,音节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收到琅琅上口、语势贯通的效果。例如: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句是( )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林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句从内容来看,“俯瞰”的应是“槐榆丹枫”与“松竹山茶”等全景,而非“槐榆丹枫”一景;从“音节和谐”这一要求来看,“俯瞰”之后用逗号,后面四个语言单位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和谐一些,(2)句从视角转换来看,由群山到层林到天空;从音节这个角度来说,选④句,则“缭绕”与“并茂”押韵。故答案选D项。
六、意境的协调性
是指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例如:
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日月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面的峭壁上。
从题干中横线后的句子可以感知,此句描绘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呈现出凄清、萧瑟、冷寂的意境,与此相反,A项的意境显得热烈灿烂,D项显得清新明快,情调相差甚远,故可一一排除。C项所绘之景虽与下文一致,但从事理角度分析,崖壁矗立在江对岸,如此之远,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是绝对看不见的,因此C项也应排除,故答案为B项。
七、前后的承启性
在一个语段中,我们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内容上要上承下启,前后勾连。例如: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2)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3)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4)90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气。
(5)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6)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6)(5)(1)(2)(3)(4) B.(4)(3)(5)(1)(2)(6)
C.(3)(1)(5)(4)(2)(6) D.(4)(2)(1)(5)(3)(6)
揣摩6个句子的语言形式,不难发现(1)和(5)是并列关系,应排在一起,而(5)中有“则”字,明显承(1)而说,故(5)应排在(1)后,由此可排除A、B两个答案。再比较C、D,最大的差异在于(3)和(6)的顺序。(3)提问题,(6)作回答,因果关系紧密,前后衔接自然,故应排在一起,由此可排除C项。故正确答案为D项。
八、语意的强调性
一个语段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往往有一个侧重点,虽然不很直接,但可以通过关联词、倒装句、反复或其他特定的词语等手段来表达。例如: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据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但也大约有500人却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统计数字不折不扣地表明:__________
A.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惨重。
B.珠峰无限风光,唯有攀登者才能领略得到!
C.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D.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魂动魄吧。
从题目主干中前后两处数字信息看,四个选项似乎都能接上。但仔细看会发现,原句中有一个“但”字,表明前后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后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突出付出代价之惨重。故应选A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