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案研制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应慈军 林温云  时间:2006/12/24 3:09: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1
   (一)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加以发展和提高的。
  “探究”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也就是说,探究要求你追根究底、深入剖析事物从而发现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东西。探究的内容是知识、真理、事物的本质;探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是质疑问难,是一种研究、调查、实践和验证的艰苦求真活动。探究,显然不仅是提出问题那么简单。但从根本上说探究却是源于问题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反观我们的中学生,语文课堂上基本没有语文问题,习惯于听老师讲析,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探究就难以进行。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元的。首先在于课堂上没有产生语文问题的合适土壤。我们知道,中国家庭教育的准则是“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家长告诫孩子在校要听老师的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听话的孩子哪会有什么问题,爱提问的同学被视为“叛逆”甚至“异己”。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教师和教材的权威,习惯了现成答案的接受。“质疑”很头痛,也不习惯。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孩子的许多天真而不无见地的问题被老师和家长一次次无情地消灭。结果是问题没有了,创新没有了,“爱因斯坦”也没有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是不希望学生有问题的。因为学生的问题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里的状况是常常有的,而这样就会打乱预设的教学计划的完成。
  (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是预设好的美好的桃花源。我们的教育要求老师写好教案才能进得课堂。教案的撰写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备大纲、备教材、备过程、备学生(提问、活动、错误)、备板书、备教具、备练习、备语言、备课时。对其质量也作出具体规定:有恰当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过程,明确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所需要的时间等。这一切我们称之为“教学设计”。学校也将其列入检查并考核教师教学行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很显然,这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对教学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但教学设计再完美,其强大的预设性还是明显地表现出了它的不足。它的核心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如何学”。而且课堂上的变化有些也是很难预见的。在精心预设下的课堂里,教学不过是固有的书本知识灌输的一个过程。尽管也有一些教师中的先进分子试图对此作些改变,遵循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训诫,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的结果往往还是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和掌控之中。如在设定的范围之外,教师就会煞有介事地鼓励一番学生,然后“我来补充一下”,而这“补充”恰恰是最重要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样的课堂是教师说了算的课堂,是书本权威教师主体的课堂。可是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的个体活动,别的人可是代替不了的。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只好很生气地把它们倒入海中,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样愚笨的“渔夫”,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应该很少有。可渔夫似的认识与理念却很多见: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看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是一种“教育智慧”。
  过去,我们也许在语文教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认识不够深刻,以为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故而以引导学生往健康的方向行进作为施教的策略。或者以为学习语文知识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求同而不需要求异。这样,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不必在我们预设的教学范围之内了,只要回答好教师预设的问题就可以了。可是这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在培养创新能力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案的研制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仅是“聚焦解题答题应考的能力”了。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紧紧地绾在手上,心里早就编好了需要你说什么、做什么的脚本的现象,就未免有点像那个“渔夫”了。
  语文课堂中的一切预设,把教师自己挡在了学生和文本之间,挡在了学生和问题之间。本来,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养成发现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教师理应在课堂上搭建好这个平台,创设情境,铺设道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语文的问题。可是现实的状况是,我们总是喜欢像那些并不高明的主持人那样,扮演一个越俎代庖的角色,充当一位知识、问题与学生的“经纪人”。   
  我们研读过许多的语文教案,观摩过不少语文教师的施教。教师的教案预设了课堂中将要发生的教和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似乎在依照教师的预想而发生发展并结束。这一进程中,也会有些意外和花絮,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口袋里的答案”不相符合。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会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和自己保持一致。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则在这完满教学的表象中被忽略、被漠视、被泯灭。
  (三)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课程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尊重个性,尊重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教案研制,我们要认真而且更认真地研制教案,但不仅仅是预设,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可能的动态“生成”及其处理办法。 
  曾听过钱梦龙老师上《故乡》。他一上课就让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学习着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解决着自己需要迫切解决的疑难,这是多么的满足和快乐。李镇西老师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的问题也全是由学生看书后提出并经教师作了一些技术性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办法是:或由非提问学生解答,或老师引导发问的学生解答,或老师亲自解答学生再质疑。这样的课堂学习自然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但这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这样自觉地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价值,即使意识到了,也不一定能很好地付诸实践。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例,某教师在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之前,要求学生起立,默哀N分钟!或许我们的教师在创设一种悲痛的氛围。可我们的感好像这里面有一种奴化,有一种软暴力。学生不需要有想法,你需要的是悲痛!可是那个非常真实的情感世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非常真实的。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语文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具整体性、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预设的教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情感与体验等,则是没有预设的一种教学资源,是更具价值的资源。如果说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设计和猜想,是对课堂的一种预设。那么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在预设教案时是无法都能够顾及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适当地做出反应和调整,让问题精彩生成(而不是就地正法)并有效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期待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再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素质,应对各类语文问题的生成,这就是“教学相长”了。
  我们更需要的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审视教学过程,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而不仅是名义上的。
  目前,在语文教学界引起一定反响的“非指示性”教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有着明显作用的。“非指示性”教案的核心精神是“两不”: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目标由学生课堂上自主确定)、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答案由学生讨论后明确,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预设)。“非指示性”教案由“教学设想”、“教学流程”和“课后补记”三部分构成。只是教师的教学实施太需要教师的能力支撑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旨在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升华认识,学会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教案研制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有教师在归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诸多问题后,提出了这样几个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同意修复维纳斯的双臂?他的理由是什么?是否充实?
  2.作者为什么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这样说妥当吗?
  3.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这些探究的问题不离文本,有利于研读文本,走进文本与作家对话。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看出教师的苦心: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能力和对作家观点的自主评判。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疑惑,值得探究。同时我们还明显的感到教师只是探讨活动中的一员。老师对文章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但好像不太可能有问题的“标准答案”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案虽然具有预设性,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可以学得比较主动。
  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是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该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他们思考并聪明的途径。我们应该以反思的态度审视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学习和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案和运用,通过语文学习的课堂来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